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我的室友全是卧龙凤雏 > 第291章 这路,咱自己铺

第291章 这路,咱自己铺(1 / 2)

那股潮湿而陈旧的气息仿佛一只无形的手,攥住了林枫的心脏。

他盯着照片上孩子们用竹竿和破旧路由器搭成的“基站”,那简陋的装置在灰蒙蒙的山峦背景下,像一个倔强而荒诞的宣言。

十分钟,他一动不动,宿舍里只有窗外雨水敲打玻璃的单调声响。

突然,他猛地起身,椅子与地面摩擦发出刺耳的声音。

他发狠似的拉开书桌最底层的抽屉,在一堆旧课本和杂物中翻找,指尖最终触到一张微微发黄的纸。

那是一份空白的“青年公益孵化专项”申报书,苏晚晴上学期从导师办公室里“顺”出来,半开玩笑地塞给他,说他总有一天会用上。

此刻,它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

林枫“啪”地一声打开台灯,昏黄的光晕将他笼罩。

他拿起笔,在项目名称一栏,蘸着墨水,也蘸着胸中翻涌的滚烫情绪,一笔一划地写下:“404信号站·乡村应急联络计划”。

同一片夜空下,城市的另一角,张野坐在自己那间小小的法律援助事务所门口冰冷的水泥台阶上,啃着一个干硬的冷包子。

康复中心暂停他志愿者资格的通知就像一张冰冷的铁网,将他与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隔开。

一个瘦弱的身影从雨幕中走来,是阿珍,她怀里紧紧抱着孩子,声音因恐惧和愤怒而微微发抖:“张律师,他们说我们家属情绪不稳定,不能参与管理决策……可除了我们,谁比我们更懂这些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张野没说话,狠狠地将最后一口包子塞进嘴里,腮帮子鼓得像个仓鼠,他含糊不清地挤出几个字:“那就自己建一个,一个‘家属说了算’的地方。”那晚,他点开一个由上百个病患家属组成的微信群,发起了一个投票:“兄弟姐妹们,我们自己成立一个‘康复者联盟’,去注册成社会企业,要不要干?”群里死寂了三分钟,每一秒都像在炙烤着他的神经。

突然,屏幕亮了,第一条回复来自一个远在东北的父亲:“我儿子脑瘫,我以前是会计,我懂发票怎么开。”紧接着,第二条信息弹出:“我为了给孩子办残疾证,在民政局门口蹲过三天,我知道材料怎么递,找谁盖章最快。”一条,两条,三条……信息如潮水般涌来。

张野的眼眶瞬间滚烫,他颤抖着手指,敲下最后一句总结:“那就干!名字就叫‘呼吸之间’,只要我们还在呼吸,就得为孩子们争口气!”

而赵子轩的“呼吸”几乎被掐断了。

他那个筹备了半年的“数字游民返乡”文旅项目,被县文旅局一纸公文以“涉嫌虚假宣传,过度美化乡村”为由紧急叫停。

他蹲在老家斑驳的祠堂前,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烟雾缭绕中,祠堂里祖宗的牌位仿佛都在无声地嘲笑他这个不肖子孙。

表弟小武扛着一麻袋刚挖出来的红薯,憨笑着走过来:“哥,别愁了。城里人不是总嚷嚷着要体验‘真实的乡村’吗?我寻思着,咱们的真实不就是穷、就是破吗?我把村口那个快塌了的旧戏台修了修,把你之前写的标语挂上去了——‘没wiFi但有星星’。”赵子轩猛地抬头,仿佛被一道闪电击中。

他掐灭烟头,掏出磨花了屏的手机,拨通了本地一个相熟记者的电话:“帮我个忙,策划一场线上‘被叫停的乡村振兴展’,标题就用这个——《我们到底在害怕什么?是怕乡村不够美,还是怕它太真实?》”挂掉电话,他将所有被驳回的申报材料、项目规划图、村民的笑脸和那个挂着标语的破戏台,全部拍成了一个粗糙但充满力量的短视频。

视频的结尾,只有一行黑底白字:“他们可以删除我的项目,但他们删不掉每一个想回家的心。”

与此同时,城市深处一间恒温恒湿的机房里,陈默正对着一排服务器敲打着代码。

屏幕上,三条鲜红的告警信息几乎同时跳出:赵子轩的公众号文章因“被举报”进入审核状态,张野的社交账号被平台“限制流量”,而他自己上个月为民间救援队搭建的一个信息求助平台,Ip地址已被彻底封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