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63年创建“一心会”以来,他网罗了一批志同道合、野心勃勃的少壮派军官,意图在军队内部形成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然而,维系这样一个组织,尤其是进行一些“必要”的活动和联络,需要大量的资金。
仅靠他们这些军官的薪水,简直是杯水车薪。
最近,正是因为资金短缺的问题,好几个原定的“拓展”计划都被迫搁置,让他愁得寝食难安,感觉本就岌岌可危的头发又脱落了不少。
此刻听到李振宇将他掉头发的原因归结于“为国操劳”,虽然明知是恭维,却也戳中了他内心某种自我认同的英雄情结。
“李会长过奖了。”
全斗焕的语气明显热络了一些:
“比起您这样为国家经济创造巨大价值的企业家,我们做的这些,不算什么。”
两人之间的气氛,因为这意外的闲聊和一个小小的“秃头”话题,变得不再那么陌生和拘谨。
李振宇看着全斗焕,心中那个模糊的历史认知逐渐清晰起来。
他知道眼前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中校,在未来将会掀起何等的惊涛骇浪。
这是一个危险人物,但同时,也是一个蕴含着巨大能量和机遇的“潜力股”。
在他尚未真正腾飞之前进行投资,无疑是回报率最高的。
他不动声色地试探道:
“中校太过谦了。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繁荣,同样也离不开军队的稳定和强大。
就像这青瓦台,外面看起来光鲜亮丽,内部的稳定和秩序,才是根基。
而根基,往往是由像中校这样默默付出的人来守护的。”
这番话,说到了全斗焕的心坎里。
他一直坚信,军队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脊梁和稳定器,而他们这些“精英军官”,理应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李振宇的话,仿佛是他内心想法的回响。
“李会长能有这样的见识,很难得。”
全斗焕看向李振宇的目光中,多了几分真正的欣赏和认同:
“很多人只看到表面的繁华,却忽略了支撑繁华的基石。”
李振宇微微一笑,决定再往前探一步,他压低了声音,仿佛在分享什么心得:
“不瞒中校,我做生意,也信奉一个道理。一个人,或者一个公司,能力再大,终究有限。
要想成大事,必须团结志同道合者,汇聚力量。
荣光,不应该,也不可能由一个人独享。”
“荣光,不应该,也不可能由一个人独享!”
这句话,如同一声洪钟,在全斗焕脑海中轰然鸣响!
这几乎完美地诠释了他创建“一心会”的初衷和理念!
他们这些少壮派军官,不正是因为不满于军队内部的某些僵化和派系倾轧。
希望能够团结起来,凝聚力量,共同争取他们应得的“荣光”,并最终用他们的方式“拯救”和“引领”这个国家吗?
他猛地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向李振宇,眼神中充满了震惊和一种找到“知音”的激动。
他万万没想到,一个商人,竟然能说出如此契合他内心理念的话!
“李会长……此言精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