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程立秋渔猎东北1983 > 第152章 财富惊四座,首富隐然成

第152章 财富惊四座,首富隐然成(1 / 2)

起参的工作持续了整整三天。这三天里,黑瞎子沟上空弥漫的那股独特而浓郁的参香,几乎从未散去,反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园参破土而出,变得愈发醇厚,仿佛给整个屯子都浸染上了一层金贵的味道。

程立秋家那座扩建了数次、如今已显得颇为气派的院落,此刻俨然成了临时的“参库”和指挥中心。院子里,一排排新编的柳条筐和衬着软布的松木箱子整齐摆放,里面分门别类地盛放着刚刚经过初步清理、还带着湿润泥土气息的园参。按照芦头(根部)、艼(不定根)、体(主根)、纹(横纹)、须(须根)的“五形”和皮色、重量,这些园参被仔细地分成了“特级”、“一级”、“二级”几个档次。即便是最低的“二级”,其品相也远超市面上流通的普通园参,而“特级”参中,更有数十棵堪与野生“趴货”媲美的珍品,那棵作为象征的“参王”则被单独供奉在正屋堂前的八仙桌上,用红布衬着,接受着往来人等的惊叹目光。

李胜利带着几个识文断字、手脚麻利的年轻人,负责登记造册,核对数目。他神情严肃,一丝不苟,手中的钢笔在账本上划出沙沙的声响,每一个数字都关系重大。王栓柱和韩老栓则带着参帮的老兄弟们,日夜轮班守在院子里,眼睛瞪得像铜铃,防备着任何可能的意外。整个程家大院,笼罩在一种既兴奋又紧张的忙碌氛围中。

消息是封不住的。或者说,程立秋也没打算封。

早在起参前,通过赵主任的关系网和这几年建立起来的销售渠道,关于黑瞎子沟产出极品园参的消息,就已经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向了省内外各大药材集散地和知名的中药堂。此刻,屯子里那家唯一的、由程立秋出资翻修的招待所,早已人满为患。从天南海北赶来的药材商们,操着各种口音,穿着或体面或朴素的衣裳,眼睛里却闪烁着同一种光芒——对财富的渴望。

他们像嗅到血腥味的鲨鱼,围着程立秋的家和那片已经空了大半的参田打转,试图通过各种关系递上话,哪怕只是提前看一眼货色,探探底价。负责对外联络和安保的王铁山,这几天压力巨大,他带着几名退伍兵,礼貌而坚决地构筑起一道无形防线,将所有试图无序接近核心区域的人都拦在了外面,只允许持有正式邀请函的、实力雄厚的大客商在指定时间进入程家院落看货。

第四天,晴空万里。程家大院门户大开,一场别开生面的“品鉴会”兼“拍卖会”在此举行。

院子里临时摆上了几十把从屯里各家凑来的长条凳,来的客商们按照事先排定的次序落座。前排是几家实力最雄厚的,有来自安国、亳州这样传统药材集散地的大字号代表,也有省城和南方几个大城市着名中药堂(如同仁堂、胡庆余堂等分号)的采购经理,甚至还有一两位气度不凡、据说是来自港岛的商人。他们彼此之间互相打量着,眼神交流间带着审视与竞争的火花。

程立秋没有刻意打扮,依旧是一身干净的劳动布衣服,但他往院中一站,那份历经六年沉淀下来的沉稳气度,以及眼神中不经意流露出的、属于山林猎人与成功企业家的自信与锐利,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全场的焦点。魏红没有出现在前台,她和王栓柱媳妇等女眷在里屋,透过窗户纸的缝隙,紧张又好奇地观察着外面的情形。

“各位老板,各位朋友,远道而来,辛苦了。”程立秋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东北汉子特有的爽朗与干脆,“我程立秋是个粗人,不会讲那些弯弯绕。咱们开门见山,货,大家这几天想必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一些,就在这儿,真金不怕火炼。规矩,就一条,价高者得。”

他没有请拍卖师,亲自主持。首先抬上来的,是十筐“二级”参。这些参虽然品相稍逊,但胜在数量大,规格统一,是作为大宗药材交易的硬通货。

“这一筐,净重五十斤,底价一千块。”程立秋言简意赅。

话音刚落,

“一千一!”

“一千二!”

“安国老号,出一千三!”

“亳州万顺,一千五!”

价格如同坐了火箭般往上窜。这些精明的商人太清楚了,程立秋这批园参的质量,远超市场平均水平,尤其是其形态和有效成分含量,经过他们私下请来的老师傅掌眼,几乎接近野生林下参的标准,一旦拿下,无论是自家药堂使用还是转手批发,利润空间都极大。

最终,这十筐“二级”参,分别以每筐一千八到两千二百元不等的价格被抢购一空。仅仅是这一批,收入就接近两万元!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二三十年的工资!院子里响起一片嗡嗡的议论声,不少小客商暗暗咂舌,知道自己恐怕只能看看热闹了。

接着是“一级”参。这些参的品相更好,个头更匀称,须根完整,珍珠疙瘩明显。底价直接提到了每斤六十元(按筐估算总价)。竞争更加激烈,几位大客商开始频频举牌,价格一路飙升到每斤八十五元以上才逐渐落槌。

当最后一批、数量最稀少也最珍贵的“特级”参被抬上来时,院子里的气氛达到了高潮。这些参每一棵都堪称艺术品,芦碗紧密,紧皮细纹,须根飘逸,灵气十足。程立秋没有按筐卖,而是从中挑选了二十棵品相最佳的,单独拍卖!

“第一棵,重三两二钱,底价五百!”程立秋拿起一棵品相极佳的特级参。

“六百!”

“七百!”

“八百!我们同仁堂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