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参田巡护(2 / 2)

程立秋站起身,走到篱笆墙边,果然看到附近的地面上,有地枪击发后留下的痕迹和少许血迹,墙根下还散落着一些因为受惊而挣脱的动物毛发。他设计的这些防御工事,在冬季和初春,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不仅防住了可能的野猪群,也震慑了这些中小型的食草动物。

他沿着篱笆墙的内侧,仔细检查了一遍那些陷阱和地枪的设置情况。有些因为雨水冲刷或者动物触碰已经失效,需要重新布置;有些触发机关不够灵敏,需要调整。

“栓柱,这两天,你带着兄弟们,把咱们这些‘看家护院’的家伙都检查一遍,该修的修,该换的换,该重新布置的重新布置。”程立秋吩咐道,“尤其是这些篱笆墙的根部,看看有没有被雨水冲垮或者被什么东西掏开的洞,及时堵上。咱们这参苗,现在可是金贵得很,一点马虎不得。”

“放心吧,立秋哥!这事交给我!”王栓柱拍着胸脯保证。

巡视完参田,程立秋又去看了看参帮兄弟们居住的工棚和存放工具、肥料的仓房。工棚虽然简陋,但收拾得干净整齐,锅碗瓢盆一应俱全,显示着兄弟们在这里安营扎寨、长期坚守的决心。仓房里,各种农具摆放有序,一袋袋发酵好的农家肥和准备好的豆饼堆放在干燥通风处。

看到这一切井然有序,程立秋心中稍安。他知道,有了这道坚实的篱笆,有了这些尽职尽责的兄弟,有了周密的防护措施,他这片参田,才算真正在黑瞎子岭扎下了根,有了抵御风险、茁壮成长的基础。

傍晚时分,程立秋和王栓柱一起下山。夕阳的余晖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洒在蜿蜒的山路上。屯子里已经升起了袅袅炊烟,空气中飘荡着饭菜的香气和柴火燃烧的味道。

刚走进屯子,就有相熟的村民热情地跟他打招呼:

“立秋回来了?听说你在海边又弄了条大船?可真行啊!”

“立秋,啥时候有空,帮俺家看看那几亩薄田,也指点指点咋种点值钱的玩意儿?”

“程老板,参田还缺人手不?俺家大小子有力气,人也老实……”

人们的语气里,少了往日那种看热闹或者略带酸意的成分,多了几分真诚的敬佩和近乎讨好的热情。程立秋“海陆通吃”的名声,加上他大规模承包山林、兴建参田的手笔,以及这次据说又买了条了不得的新船,让他在屯子里的威望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以前那些背地里说他“瞎折腾”、“钱多烧的”的风凉话,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程立秋脸上带着惯常的、略显憨厚的笑容,一一回应着,既不拿架子,也不过分热络。他心里清楚,这些变化,都是建立在他实实在在的成功和实力之上的。在这个朴实的山村里,你有本事,能带着大家过上好日子,大家就服你,敬你。

回到自家小院,王栓柱媳妇已经帮忙烧好了炕,锅里还温着留给他的饭菜。虽然魏红和孩子不在,显得有些冷清,但程立秋心里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

他坐在炕沿上,就着咸菜疙瘩,吃着贴饼子,脑海里却像过电影一样,交替闪现着蔚蓝海面上“滨海611”破浪前行的雄姿,和眼前这片在春日下焕发着生机的绿色参田。

山与海,如同他生命中的两条动脉,源源不断地为他输送着力量和机遇。海上的冒险,是为了更快地积累资本,开拓更广阔的天地;而山里的根基,则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他无论走多远,最终都要回归和守护的家园。

参田巡护,看似平凡琐碎,却是这根基中最重要的一环。他深知,六年之期,漫长而关键,容不得半点闪失。只有将这片黑土地上的希望守护好,他才能更有底气地去搏击风浪,去探寻那海底沉睡的宝藏。

夜色渐浓,山风轻柔。程立秋吹熄了油灯,躺在烧得暖烘烘的土炕上,听着窗外偶尔传来的几声犬吠,心中一片宁静与坚定。无论是山林的静谧,还是海洋的喧嚣,他都将从容面对。猎人的脚步,从未停歇,也永远不会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