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降服(2 / 2)

第二天清晨,程立秋早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仔细观察谷内的情况。马群似乎奔跑了一夜,此刻显得有些疲惫,大多站在谷地中央,不再像昨天那样无头苍蝇般乱窜,只是不安地甩动着尾巴,打着响鼻。但那匹黑鬃头马依旧如同困在笼中的雄狮,虽然不再猛烈冲撞壁垒,却依旧在谷内来回踱步,眼神警惕而凶悍地扫视着谷口的方向。

“今天,咱们开始第二步。”程立秋对围拢过来的众人说道,“不能让它们闲着,得让它们一直保持紧张,消耗它们的体力。”

他制定了新的策略。不再仅仅是被动监视,而是开始进行有规律的、低强度的骚扰。他们分成两组,轮流靠近壁垒,但不是真的靠近,而是在一定距离外,突然敲击木杠、石块,或者发出巨大的呼喝声。这种突如其来的、无法预测的声响,会让谷内的马群瞬间受惊,再次陷入短暂的恐慌和奔跑。

同时,程立秋也开始尝试进行初步的“接触”。他选择在中午阳光较好、马群相对安静的时候,独自一人,小心翼翼地爬到壁垒上方一块相对安全、可以俯瞰谷内大部分区域的大石头上。他没有带任何具有威胁性的工具,只是手里拿着一小把之前准备好的、散发着清甜气味的干草(这是他从参田工棚特意带来的、品质较好的谷草)。

他静静地坐在石头上,尽量让自己的姿态显得平和,没有攻击性。然后,他将手里的干草,一点点地,撒向谷内距离壁垒稍远、但马群能够看到的地方。

这个举动,立刻引起了马群的骚动。所有的马,包括那头黑鬃头马,都警惕地抬起头,望向这个突然出现在高处、行为古怪的两脚生物。头马发出了警告性的低鸣,其他马匹则不安地踏动着蹄子。

程立秋不为所动,继续缓慢地、重复着撒草的动作,目光平静地与下方那些充满戒备和野性的眼睛对视。他知道,建立信任是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对于这些从未接触过人类、此刻又充满敌意的野马。他需要的,是让它们逐渐习惯自己的存在,习惯这种“非威胁性”的互动。

第一天,他撒下的干草,没有一匹马敢去碰。第二天,依旧如此。但马群对他的出现,似乎不再像最初那样反应激烈,只是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时间一天天过去。围困进入了第四天、第五天……

谷内的景象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持续的紧张、骚扰和有限的食物(谷内只有一些雪下难以啃食的枯草根),开始显露出效果。马群明显瘦了一圈,皮毛失去了最初油亮的光泽,眼神中的狂躁和锐气被疲惫和一种茫然的焦虑所取代。它们奔跑的次数越来越少,更多时间是静静地站着,或者卧在背风处休息,以节省体力。那匹黑鬃头马虽然依旧保持着王者的尊严,不时巡视它的“囚笼”,但它的嘶鸣声不再像之前那样充满暴怒的力量,冲撞壁垒的行为也彻底停止了。它似乎开始明白,蛮力无法解决眼前的困境。

而程立秋每日定时出现在大石头上,撒下干草的举动,也渐渐起了作用。从最初的极度警惕,到后来的漠然,再到偶尔会有胆大的母马或幼驹,在程立秋离开后,小心翼翼地靠近,快速叼起几根干草咀嚼。这是一个极其缓慢但意义重大的突破。

到了第七天傍晚,当程立秋再次爬上那块大石头时,他发现,谷内的马群对于他的出现,已经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的反应了。它们只是懒洋洋地抬起头看了一眼,便又低下头去,或者继续打盹。一种被囚禁已久的麻木和绝望,似乎开始笼罩这个族群。它们的体力,在寒冷、饥饿和持续的紧张中,已经被消耗到了极限。

程立秋看着下方那些变得温顺(或者说疲惫)了许多的野马,尤其是那匹曾经神骏飞扬、此刻却显得有些萎靡的黑鬃头马,心中明白,时机,快要成熟了。

他回到营地,将众人召集到一起。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长期野外生活的疲惫和风霜,但眼神却异常明亮,因为他们都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差不多了。”程立秋的声音在暮色中显得格外沉稳,“它们的野性磨得差不多了,体力也耗得七七八八。明天,如果情况没有变化,咱们就准备……进去!”

“进去?”铁柱等人又兴奋又有些紧张,“秋子哥,怎么进去?它们会不会……”

“不会了。”程立秋摇了摇头,目光笃定,“你看它们现在的样子,还有力气跟咱们拼命吗?咱们要做的,是让它们彻底认命,接受被捕获的现实。”

他详细布置了第二天的行动计划:如何小心地、部分地拆开壁垒;如何分组进入,保持队形,形成威慑但不主动攻击;如何重点盯防那头黑鬃头马,但尽量避免刺激它;以及,最重要的,如何利用这几天建立的、极其脆弱的“信任”,尝试进行初步的接触和安抚。

夜色渐深,葫芦谷内外都陷入了一种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宁静。谷内的野马在饥饿和疲惫中昏睡,谷外的猎人们则在篝火旁,磨砺着工具,整理着绳索,为最后的降服,做着最后的准备。空气仿佛凝固,只有木材燃烧的噼啪声,预示着明天,将是一场意志与耐力的最终较量。降服的时刻,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