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狼患与除害(1 / 2)

紫貂皮带来的细水长流般的收入,稍稍缓解了程立秋心头的焦灼。参田周围的篱笆墙,在资金重新注入后,终于抢在第一场大雪降临前,磕磕绊绊地合拢了。那道由木头、荆条和部分石块垒成的屏障,虽显粗糙,却像一道坚实的承诺,将希望与危险暂时隔开。参帮的人们看着终于连成一圈的围墙,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觉得这个冬天,或许能安稳些了。

然而,程立秋却丝毫不敢放松。多年的山林经验告诉他,围墙能防住大部分散兵游勇,却防不住饥饿驱使下有组织的掠食者。尤其是狼。

之前那头被他“黄雀在后”击毙的狼王,其族群的残余势力,并未远离。它们失去了首领,变得更加谨慎,也更加凶残。几场零星的小雪过后,参田外围的陷阱区,开始频繁出现狼群的足迹,不再是单一的试探,而是杂乱、环绕的印记,显示它们正在系统地侦查这片被人类圈起来的“禁地”。更有巡逻的队员在深夜听到过远处山梁上传来凄厉悠长的狼嚎,那声音不再是无目的的嗥叫,而是带着某种联络和标记的意味,听得人脊背发凉。

“立秋,这帮畜生,盯上咱这儿了。”韩老栓蹲在工棚门口,吧嗒着烟袋,眉头紧锁,“狼这玩意儿,记仇,也聪明。它们这是在摸咱的底呢。”

程立秋点了点头,目光投向远处白雪覆盖的山林,眼神冰冷。他明白,与狼群的冲突,无法避免。被动防御,只会让它们找到弱点,必须主动出击,打掉它们的嚣张气焰,甚至彻底清除这个威胁。这不仅是为了参田的安全,也是为了树立他在黑瞎子沟的绝对权威——连狼群都能剿灭,还有谁敢轻易打这片参田的主意?

一个剿狼的计划,在他心中迅速成形。这一次,不再是单枪匹马的狩猎,而是一场小规模的、有组织的“战争”。

他首先加强了巡逻的力量和频率,将护参队分成三班,日夜不停,重点监控狼群活动频繁的几个方向,并要求队员必须两人以上同行,携带锣鼓、火把等能够制造巨大声响和光亮的东西,用于驱散小股的骚扰。

接着,他开始升级他的“防御工事”。在狼群最可能突破的几段篱笆墙外,他带着几个胆大心细的后生,布设了更多、更隐蔽的踏板夹和钢丝套索。同时,他将之前猎熊时验证有效的“地枪”和“拉炮”进行了改进,增加了绊线的灵敏度和覆盖范围,并将它们部署在狼群可能发起冲击的关键路线上。这些致命陷阱与之前防止野猪、獾子的陷阱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更加密集、更加危险的死亡之网。

然后,是主动猎杀。程立秋挑选了护参队里枪法最好、胆子最大的铁柱和另外两个后生,组成了一支精锐的“猎狼小队”。他亲自带队,沿着狼群留下的踪迹,进行反向追踪。

追踪狼群比追踪单独野兽困难得多。它们行动诡秘,足迹混杂,而且异常警惕。程立秋凭借着近乎本能的追踪技巧,仔细分辨着雪地上几乎被风吹散的爪印,观察着被蹭掉的树皮、偶尔留下的毛发,像解读密码一样,还原着狼群的行动路线和规模。

“看这脚印的深浅和方向,它们大概有五六只,经常从北边那个山坳过来,那边背风,可能有临时的窝点。”程立秋指着雪地上的痕迹,低声对铁柱他们讲解。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狩猎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这些年轻人。

经过两天的追踪,他们终于锁定了狼群一个临时歇脚的岩缝。那是一个位于半山腰、易守难攻的地方。程立秋没有贸然强攻,那样代价太大。他采取了更狡猾的策略——下毒。

当然,不是那种会污染环境、危及其他动物的剧毒。他使用的是老一辈猎人传下来的土方:将烈性烧酒浸泡过的肉块,放在狼群必经的路上。狼吃了这种肉,会极度亢奋,丧失部分警惕性,甚至产生幻觉,更容易落入陷阱或暴露行踪。

他们在岩缝附近的下风处,精心放置了这些“特制”的诱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