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金兰厌胜劫 > 第1308章 胡同里的AI恐慌(3月12日)

第1308章 胡同里的AI恐慌(3月12日)(2 / 2)

“铁柱叔,赵叔,还有各位叔伯,还记得九八年夏天吗?那场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冲垮了咱们的车间围墙,水都快淹到机床操作台了!零件泡在水里,精密刀具眼看就要生锈报废……”

她的话语,瞬间将所有人的思绪拉回了那个充满泥泞、紧张却又热血沸腾的夏天。王铁柱的眼神亮了起来,拳头不自觉地握紧。

“记得!咋不记得!”王铁柱洪亮的声音带着激动,“那时候,啥吊车叉车都进不去!是玄策兄弟!”他看向李念墨和李天枢,眼中充满了对老友的敬佩,“是他!带着咱们几个,把厂里澡堂子的大澡盆都搬出来了!嘿,那大铝盆,平时泡人,那天泡的是比金子还贵的精密轴承和特种刀头!咱们就推着澡盆,在水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趟,硬是把最金贵的东西抢运到了高处!”

随着王铁柱的讲述,李念墨手中红薯流淌的焦糖蜜汁,在众人专注的目光注视下,竟仿佛被赋予了生命!那粘稠的金黄色液体,在地面上蜿蜒流淌,不可思议地自行勾勒、延展——清晰的街道、被水淹没的厂区轮廓、代表安全高地的标记点,以及一条条由澡盆推出来的、曲折却坚定的运输路线!一幅用焦糖绘制的、热气腾腾的“九八年厂区抗洪抢险物资转运图”,赫然呈现在众人脚下!

更神奇的是,就在这幅“焦糖地图”成型的瞬间,胡同上方低空掠过的一队执行城市物流配送任务的无人机群,机身下方的指示灯,竟同步投射下柔和的蓝色光带。这些光带精准无比地覆盖在焦糖勾勒出的那些“运输路线”之上,严丝合缝!古老的、依靠人力澡盆在洪水中抢运物资的路径,与现代高效、精准的无人机物流网络轨迹,在时空交错的这一刻,完美地重合在了一起!

“这…这…”老赵头指着地上焦糖画出的路线,又抬头看看天上嗡嗡飞过、沿着蓝光轨迹精准投递小包裹的无人机,激动得胡子直抖,“神了!真神了!”

王铁柱更是看得热血沸腾,猛地一拍大腿:“瞧瞧!瞧瞧!甭管是当年的澡盆,还是现在的铁鸟(无人机),路,都是人走出来的!机器再能,它也是人做的,得听人使唤!洪水冲不垮咱,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智能’,它就能把咱饭碗砸了?笑话!”他心中的郁结和恐慌,被这充满力量的重合景象瞬间冲散了大半,豪气顿生,抓起炉子边还剩小半瓶的二锅头,对着瓶嘴“咕咚”就是一大口。

辛辣的液体滚过喉咙,一股热气直冲脑门。王铁柱有些微醺地晃了晃脑袋,眯着眼,随意地将酒瓶往旁边一放。瓶底残留的一点酒液,在午后的阳光下,透过厚重的绿色玻璃,恰好将光线折射出去。在醉眼朦胧的王铁柱看来,那扭曲晃动的光影,竟如同一条璀璨的、流淌在天际的银河!

“嗬!哥几个快看!”他大着舌头,兴奋地指着那光带,“铁柱我今儿开眼了!银河…银河掉咱胡同里了!”他哪里知道,那扭曲的光影路径,在李天枢和李念墨的眼中,分明清晰地映射着近地轨道上几颗关键量子通讯卫星此刻的实时运行轨迹!那看似醉话的“银河”,却是链接未来的天梯。

老工友们被他逗得哈哈大笑,紧张的气氛彻底缓和下来。一个在附近玩耍的小男孩,约莫五六岁,被爷爷牵着,正好奇地看着这一切。他手里拿着个小小的纸风车,嘴里咿咿呀呀地哼着一首调子简单却异常清澈的童谣:“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稚嫩的童音,带着未经世事的纯粹,在胡同里回荡。

歌声飘过旁边一栋老房子外墙挂着的一个早已废弃、锈迹斑斑的老式变压器。那变压器外壳剥落,缠绕着枯藤,像个被遗忘的工业化石。然而,就在童谣声波触及它那布满铁锈的线圈的瞬间——

“滋啦…嗡……”

一声极其轻微、仿佛电流接通又带着某种陈旧机械苏醒的摩擦声,从变压器内部传来!紧接着,变压器顶端那几根早已绝缘瓷瓶破裂、裸露在外的铜接线柱上,竟然跳跃起几缕肉眼几乎看不见的、极其细微的幽蓝色电火花!这电火花只持续了不到一秒,却像一道微弱却精准的脉冲信号,无声无息地射向虚空。

几乎在同一时刻,胡同里几户人家挂在窗台上、正处于联网待机状态的智能语音助手(小音箱),指示灯同时柔和地闪烁了一下。一个原本因为算法逻辑冲突、导致语音反馈变得冰冷生硬甚至偶尔逻辑混乱的AI情感交互模块,在这道由纯粹童谣声波意外激活的、带着老变压器特有电磁频率的脉冲作用下,其核心代码中某个纠缠的死循环,竟被瞬间“理顺”!反馈的语调,在无人察觉中,恢复了一丝应有的、更接近人性的温润。

李天枢的目光,敏锐地捕捉到了变压器上那转瞬即逝的幽蓝电火花,以及智能设备指示灯那微不可察的变化。他心中了然,这又是一个科技与古老存在意外共鸣的证明。他低下头,看到老槐树根部的那个大树洞。几只勤劳的蚂蚁正排着队,奋力拖拽着一颗颗晶莹剔透、比米粒还小的“糖粒”往洞里运。在李天枢的感知中,那些“糖粒”分明散发着极其微弱的能量波动——那是王铁柱刚才翻动红薯时,不经意从他工装口袋里掉落的、用于精密器械维护的纳米级微型修理机器人!蚂蚁们正勤勤恳恳地,将这些人类高科技的造物,当成了过冬的储备粮往家里搬。

李天枢嘴角勾起一丝微不可察的笑意。他抬起头,目光越过热闹的胡同口,仿佛能穿透千山万水,看到日内瓦联合国总部大楼里,那个正为人类未来殚精竭虑的身影。父亲李玄策的意念再次温和地拂过他的意识:

【见微知着,民智可启。恐慌源于未知,安定根植传承与希望。做得很好。西伯利亚寒流数据异动,我需专注于此。家中诸事,念墨与你,多费心。】

李天枢心中默默回应了一个“安心”的意念。他收回目光,看向身边正微笑着和老工友们说着话的姐姐李念墨,又看了看地上那幅渐渐冷却凝固、却依旧轮廓清晰的焦糖“抗洪转运图”,以及天上沿着古老路线轨迹飞行的现代无人机。胡同里,烤红薯的焦香、二锅头的酒气、孩童纯净的歌声、老工友们重新响起的、带着底气的谈笑声……这一切平凡而温暖的烟火气,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道无形的屏障,温柔而坚定地消融着那名为“AI恐慌”的初春寒霜。

王铁柱又灌了一口二锅头,抹了把嘴,黝黑的脸上泛着红光,声音洪亮地盖过了所有的议论:“啥元年不元年的!管它洪水还是铁鸟,只要咱这双手还在,只要咱心里那口气没散,天,就塌不下来!”他举起酒瓶,对着老槐树,也对着那已恢复平静、却承载了城市脉动的枝桠,更像是向着某种看不见的未来,用力地晃了晃。阳光穿过稀疏的云层,落在他身上,也落在那条被焦糖和无人机蓝光共同标记过的、从过去通往未来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