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暴雨的轰鸣、雷达的警报和焦灼的等待中,一分一秒地爬行,沉重得如同灌满了铅。每一秒都像一个世纪般漫长。李玄策的目光死死盯在监控屏幕上,那个在洪水中死死抱住桥墩的身影,在翻涌的浊浪中时隐时现,如同风中残烛。汗水混合着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从他紧绷的下颌线滑落。
三个小时!整整三个小时令人窒息的煎熬后!
指挥车内的主屏幕突然切换!一个来自救援冲锋舟的头盔摄像机画面接入!
画面剧烈地摇晃着,充满了浑浊的水花和倾斜的视角。冲锋舟如同怒海中的一片树叶,艰难地靠近了那个巨大的桥墩。浑浊的洪水已经淹到了老人胸口!他花白的头发紧贴在额头上,脸色惨白如纸,嘴唇乌紫,身体因为寒冷和脱力而剧烈地颤抖,只有那双枯瘦的手,像铁钳一样,死死抠着混凝土的缝隙,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出死白色。他的眼神已经有些涣散,但深处却燃烧着一股顽强的、求生欲的火焰。
“抓住了!抓住了!”通讯频道里传来救援队员嘶哑而激动的声音。
镜头猛地拉近。两名穿着橘红色救生衣的队员,半个身子探出摇晃的冲锋舟,奋力将几乎被冻僵的老人拖离了桥墩,拽上了相对安全的舟内。老人浑身湿透,瘫软在舟底,剧烈地咳嗽着,吐出浑浊的泥水。但他的右手,自始至终都死死地攥着一个东西——一个用多层透明塑料袋紧紧包裹、密封得严严实实的扁平物体!
“老人家!松手!安全了!东西给我!”救援队员试图掰开他紧握的手,安抚道。
老人却像护着命根子一样,将那塑料袋包裹的东西紧紧抱在怀里,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一种近乎偏执的坚定,嘴唇哆嗦着,发出微弱却清晰的声音:“……册子……防汛……不能丢……命根子……”
指挥车内,李玄策的心猛地一跳!一股强烈的预感瞬间攫住了他!
画面切换,救援队员小心地、一层层剥开那被老人体温和洪水浸透的塑料袋。当最后一层塑料被揭开时,指挥车内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惊呼!
那赫然是一本塑封保存的册子!封面是深蓝色的,虽然塑封边缘有些磨损泛黄,但上面几个白色的大字依然清晰可见:
长江抗洪抢险指挥部
应急防汛手册
1998
封面的右下角,还有一行更小的印刷体签名栏,上面用黑色签字笔写着一个力透纸背的名字:李玄策。
是李玄策1998年担任三峡防汛局局长时,亲自组织编写并签发给一线人员的防汛手册!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李玄策如同被闪电击中,僵立在屏幕前,血液似乎都停止了流动。二十三年!跨越了二十三年的时光!一本他几乎遗忘的手册,竟然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出现在千里之外的郑州,出现在一位素不相识的老人手中,成了他洪水中的精神支柱!
镜头再次拉近,对准了那本被老人用生命保护的手册。救援队员翻开塑封的封面,露出里面的内页。内页的空白处,一行显然是用铅笔新近写上的、稚嫩歪扭却极其认真的小字,如同一个来自未来的神秘预言,清晰地呈现在所有人眼前:
“2023.8.23 天枢救星”
李天枢?!2023年8月23日?!李玄策猛地低头看向怀中的儿子——8月23日,正是天枢的生日!
就在众人被这行神秘字迹震撼得说不出话时,画面中又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意外。救援队员在小心地扶起老人,想给他裹上保温毯时,一个扁平的、方方正正的东西,从老人湿透的内衣口袋里滑落出来,“啪”地一声掉在冲锋舟积水的底板上。
那是一个小小的、边缘已经磨损卷曲的塑料证件夹。透过透明的塑料膜,可以看到里面夹着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
镜头本能地对准了它。
照片上,是几十个穿着同样制式、略显土气的蓝色工装、戴着安全帽的年轻人,排成几排,站在一个类似水库大坝的建筑前。照片上方印着一行褪色的红字:
1983年全国防汛技术骨干培训班结业留念
李玄策的目光如同被磁石吸引,瞬间聚焦在照片第二排中间偏左的位置。那个面容年轻、眼神锐利、嘴角带着一丝自信微笑的青年……虽然隔着二十多年的时光,那熟悉的眉眼轮廓……分明就是自己的父亲——李长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