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
“成功了!它回来了!”
“月亮上的土!带回来了!”
排山倒海的欢呼声、掌声、跺脚声瞬间爆发!整个天文厅如同沸腾的海洋!孩子们是最激动的,他们从座位上跳起来,小脸涨得通红,拼命地挥舞着小手,蹦啊跳啊,仿佛自己就是那凯旋的航天员。一个戴着厚厚眼镜的小男孩,激动地一把抓住旁边小伙伴的胳膊,语无伦次地喊着:“看!看!它没摔坏!它把‘土特产’带回来了!”
讲台上,头发花白的老馆长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拿起话筒,声音因为哽咽而有些失真,却充满了感染力:“孩子们!孩子们!安静一下!安静一下!” 好不容易,沸腾的声浪才稍稍平息,无数双亮晶晶的眼睛齐刷刷地望向他。
老馆长指着球幕上那刚刚着陆、还带着灼热余温的返回舱特写画面,声音洪亮而颤抖:“看!那就是我们的‘嫦娥’从月亮上的‘广寒宫’给我们带回来的礼物!那是月亮的‘土壤’!是三十八万公里外,另一个世界的馈赠!这不仅仅是一些石头粉末,这是我们人类伸向宇宙的手,第一次真正触摸到了月亮的脉搏!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今天我们‘九天揽月’的现实,孩子们,这就是梦想的力量!这就是科学的力量!你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他的话语,如同火种,瞬间点燃了台下无数双眼睛里名为“梦想”的火焰。
江城灯火璀璨,而京城的夜空,则被一轮澄澈的圆月温柔地笼罩着。清辉如水银泻地,洒满了李家古朴雅致的庭院。几株老梅的虬枝映着月光,在地上投下疏朗的暗影。石桌上摆着简单的茶点和温热的清茶,袅袅白气在月光下氤氲。
李玄策、方清墨、李长庚、李念墨,还有已经长成挺拔少年的李天枢,以及两个更小的孙辈,围坐在一起。一台便携式平板电脑支在石桌中央,屏幕上正播放着返回舱开舱的直播画面——穿着白色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正小心翼翼地开启舱门,取出那个承载着无数期盼的月壤密封容器。
“快看快看!出来了出来了!” 小孙子兴奋地拍着手,指着屏幕。
李念墨凑近屏幕,眼中闪烁着科研人员特有的专注光芒:“爸,您看这月壤的初步影像,色泽和质地似乎和预想的有微妙差异,里面的钛铁矿和玻璃微珠含量肯定很惊人,对研究月球地质演化史…”
李长庚抿了一口茶,望着天上那轮冰盘似的明月,镜片后的目光悠远而感慨:“当年我在斯坦福,看阿波罗登月录像带,总觉得那像是另一个世界的故事。没想到啊,有生之年,真能看到咱们自己的‘嫦娥’去月宫做客,还带回了‘手信’。这感觉…像做梦一样。” 老人家的嘴角带着欣慰的笑意,眼角却微微湿润。
李玄策没有立刻回应,他端起温热的茶杯,目光从屏幕上那珍贵的月壤容器,缓缓移向庭院上空那轮亘古不变的明月。清冷的月华落在他沉静的脸上,勾勒出深邃的轮廓。两个小孙儿依偎在奶奶方清墨身边,也学着爷爷的样子,好奇地仰头望着那轮散发着神秘光辉的玉盘,小小的脸上满是纯真的向往。
“爷爷,月亮上真的有嫦娥和玉兔吗?” 小孙女稚声稚气地问,大眼睛在月光下格外明亮。
李玄策放下茶杯,伸出手,轻轻抚摸着小孙女柔软的头发。他的目光温和地扫过孩子们好奇的脸庞,也扫过身边相伴一生的妻子、饱经沧桑的父亲、才华横溢的女儿和天赋异禀的儿子。最后,他的目光再次定格在那轮圆满的明月上,声音低沉而舒缓,如同月下流淌的清泉:
“古时候的人啊,望着这轮明月,编织了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那是先民对浩瀚星空的无限遐想。” 他顿了顿,指向石桌屏幕上那定格的特写——工作人员手中密封容器里细腻的月壤,“而今天,我们的‘嫦娥’,不再是神话里的仙子,而是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它飞越三十八万公里的星河,为我们带回了月亮的‘礼物’。这告诉我们,昔者嫦娥奔月是梦,” 他的声音陡然变得坚定而充满力量,“今朝九天揽月成真!”
月光如水,静静地流淌在每个人的身上。庭院里安静下来,只有李玄策的声音在清辉中回荡:“孩子们,记住这一刻。这月壤,是梦想的种子,是勇气的勋章。它告诉我们,宇宙虽大,并非遥不可及。心系星海,志存高远,更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去追寻。人类通往星辰大海的征途,就在我们脚下,就在此刻,就在每一个仰望星空、并愿意为之奋斗的心中。”
他的话语落下,庭院里一片静谧。只有两个小孙儿,依旧仰着脖子,痴痴地望着那轮明月,小小的眼眸里,倒映着清冷的月华,也仿佛倒映着无垠的星海。李天枢坐在一旁,目光沉静地掠过爷爷案头那个小小的、恒温恒湿的玻璃瓶——里面,一小撮象征性的月壤样本,在清冷的月光下,正泛着一种难以言喻的、仿佛来自宇宙深处的、极其微弱而神秘的灰白色微光。那微光,与天上明月交相辉映,无声地诉说着梦想成真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