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的目光停留在一张特写照片上——一只青筋暴起、沾满泥泞、正将一个巨大沙袋推向堤坝缺口的手时,异象再生!
控制大厅主屏幕上,那刚刚定格了“1000秒”辉煌记录的数据曲线图,仿佛被注入了生命!原本规整的线条突然开始自动延伸、弯曲、交织,在幽蓝的屏幕上飞速地构建出无比繁复、对称而神秘的几何图案——那赫然是伏羲六十四卦的方圆图!先天卦序流转,阴阳爻变分明,将现代科技的冰冷数据,瞬间转化成了古老易学的宇宙模型!
更令人心神俱震的是,就在这卦象显现的瞬间,李玄策感觉到自己拿着相册的手背上,传来一阵奇异的温热感。他低头一看,只见照片上那只传递沙袋的泥泞大手,仿佛活了过来!一股无形的力量感,透过照片,通过他的手臂,直抵他的心脏!他下意识地抬起头,目光投向主控台上那个标志着运行成功的巨大红色按钮。
就在他的目光与按钮接触的刹那,时间仿佛凝固了。主控台光滑如镜的金属边框,清晰地映照出两个重叠的影像:
近处,是他此刻按在相册上的、属于国家智囊团首席顾问的手,沉稳有力。
深处,一个更年轻、更粗糙、沾着黑色油污的影像清晰浮现——那是1991年,初入上城码头时,他作为机械队技术员佩戴的工牌!工牌上年轻的李玄策笑容青涩,眼神却充满干劲。
而在这两个影像之间,在金属边框更幽深的反射层里,一个古老青铜星盘的虚影悄然浮现,星盘上的勺柄,正精确地指向屏幕上的伏羲卦象!
过去(1991技术员)、现在(2022首席顾问)、亘古(青铜星盘)——三个时空的印记,在这一面小小的控制台玻璃上,完美地重叠、交汇!
“啪嗒。”
一声轻微的滴落声,将李玄策从这震撼的时空重叠中唤醒。他循声望去,只见李天枢插入模型的生日蜡烛,一滴滚烫的红色蜡泪,正缓缓滴落。它没有落在冰冷的金属底座上,而是不偏不倚,滴在了主控台一角翻开的一本古籍书页上。那书页泛黄,赫然是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翻开的正是“燔石篇”——记载着古代采煤、烧石成灰等能源利用技术的章节。
滚烫的蜡泪落在古老的文字上,迅速冷却、凝固。奇异的是,那凝固的蜡滴并非浑圆,而是在书页上延展、凝结成一幅微缩的、晶莹剔透的星云结构图!其形态,竟与托卡马克装置中稳定运行的等离子体环流惊人的相似!
“轰——!噼啪——!”
窗外,合肥的夜空骤然被点亮!新年的第一簇烟花在城市上空轰然绽放,流光溢彩,照亮了天际。紧接着,无数的烟花紧随其后,争相升空,将岁末的夜空装点成一片璀璨的光海。
就在这漫天华彩中,一簇特别巨大的金色烟花在实验室对面的夜空中炸开。它没有形成寻常的花束,而是炸裂成无数细碎的金色光点。这些光点并未立刻消散,而是在夜风的吹拂下,神奇地延展、勾勒,竟在天空中形成了一队昂首行进、负载累累的骆驼剪影!驼铃声仿佛穿越时空,在烟花的轰鸣声中隐约可闻——那是古老的丝路古道,在2023年的门槛上,以光的形式向未来致意!
李玄策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左手还握着那本记录着抗洪岁月的相册,右手无意识地覆在冰冷的控制台上,指尖下是那个刚刚见证千秒辉煌的按钮。窗外的烟花驼影、玻璃上重叠的时空印记、书页上凝固的星云蜡滴、屏幕上流转的伏羲卦象、模型上静静燃烧的敦煌星图烛火……所有的一切,都汇聚在这一刻。
他缓缓转过身,看向身边的妻子方清墨,又看向身后捧着蜡烛、眼中映照着窗外烟花的儿子李天枢。没有言语,只有深深的凝视。窗外,烟花的金色驼影正缓缓融入深蓝的夜空,仿佛踏上了新的星途。而控制台上,那簇小小的蓝色烛火,依然在伏羲卦象的光影中,安静地燃烧着,映照着敦煌藻井中永恒的星辰。
千秒,只是一个起点。烛光虽微,终将汇聚成阳。星途漫漫,唯以心火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