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二:不出门庭,凶。
> 六三:不节若,则嗟若,无咎。
> 六四:安节,亨。
> 九五:甘节,吉;往有尚。
> 上六:苦节,贞凶,悔亡。
他的目光久久停留在“安节,亨”(节制得当,通达顺利)和“甘节,吉;往有尚”(以节制为乐,吉祥;前行会得到尊崇)这两句上。
白天的一切在脑海中回放:无人驾驶公交平稳运行背后的数据洪流与隐私泄露风险;高清远程医疗带来的便捷背后,患者健康信息安全的脆弱性;智能港口高效装卸下潜藏的网络攻击隐患,一旦核心系统被侵入,这钢铁巨兽也可能瞬间瘫痪;更遑论那无形的信息茧房,高速网络推送的同质化信息,是否正将人们困在认知的孤岛?还有那数字鸿沟,当城市享受5G红利时,偏远乡村的老人是否还在为手机信号发愁?技术的连接力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释放出效率与便利的同时,也放出了贪婪、恐惧与迷失的阴影。
万物互联,连接的是物,考验的却是人心。
高速连接的时代,信息如同决堤的洪水,汹涌而至。如何在信息的洪流中保持清醒,守护内心那份不被侵扰的澄澈与安宁?如何在享受连接便利的同时,懂得“安节”,懂得“甘节”,不迷失于虚拟的汪洋,不沉溺于即时满足的漩涡?这“内心的绿水青山”,其重要性,甚至超越了外部世界的青山绿水。它是抵御迷失的堤坝,是滋养灵魂的净土。
李玄策拿起一支狼毫小楷,蘸饱了墨。台灯下,他的侧影在墙壁上投下沉思的轮廓。他提笔,在那泛黄的《易经》“节”卦的空白处,落下一行清峻而蕴含力量的批注:
> “连接易,守心难。万物互联,须以‘人心之节’为纲。”
墨迹在纸面上缓缓晕开,带着千钧的思虑。
写完,他并未立刻合上书。目光移向书桌一角,那里静静躺着一枚古朴的铜钱。这是他父亲李长庚早年留给他的一件旧物,边缘已被摩挲得异常光滑,泛着温润的暗光。他将其拿起,置于指间。
冰凉的触感瞬间从指尖传来,带着一丝历史的沉重。他轻轻转动着铜钱。方形的孔洞在灯光下时隐时现,象征着规矩与法度;圆形的外廓流转不息,如同变化无穷的世界。金属在指腹下细微地摩擦、滚动,发出几乎听不见的沙沙声。这枚小小的铜钱,凝聚着古老东方对“流通”与“节制”的朴素智慧。它曾经是交易的媒介,如今,在他指间,却仿佛成了衡量这高速连接时代的一杆无形的秤——一边是技术的无限连接,一边是人心的必要尺度。
窗外,城市的灯火依旧璀璨,5G网络编织的无形之网,正悄无声息地覆盖着每一个角落,连接着万物。而书房内,台灯的光晕下,李玄策的身影静坐如磐,指间的铜钱缓缓转动,仿佛在无声地叩问着这个连接一切的时代:我们,是否准备好了守护好那颗至关重要的“人心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