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里,第三象限边缘,”李念墨的声音透过通讯器传到实验室每个角落,清晰、冷静,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激动,“我们调整了沉积参数和退火曲线后,界面处的位错密度下降了近两个数量级!应力场分布也趋向均匀。”她的指尖轻轻点在冰冷的屏幕上,仿佛能触摸到那个原子尺度的奇迹。
周围的研究员们屏息凝神,脸上交织着疲惫与兴奋。一位年轻的研究员忍不住低呼:“李博,这…这几乎是理论极限值了!硅基和氮化镓能这样‘长’在一起,损耗降低的幅度太惊人了!”
李念墨直起身,摘下防护眼镜,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眉心,眼底有熬夜的血丝,却更亮得惊人。她环视着这群与她并肩作战的伙伴,嘴角终于扬起一抹真切的、带着巨大成就感的笑容,如同冰层下涌动的春水。“是阶段性成果,”她强调着,声音却带着力量,“证明了我们设计路线的可行性。但是——”她的笑容收敛,目光再次投向屏幕上那精妙的微观结构,变得锐利而清醒,“距离真正实现大规模量产,把性能稳定地推到国际最顶尖水平,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材料纯度、工艺稳定性、成本控制,每一关都是硬骨头。”
实验室里热烈的气氛稍稍沉淀,现实的重量感重新回归。兴奋过后,是更深的渴望和沉甸甸的责任。李念墨的目光扫过一张张年轻而充满求知欲的脸庞。“我们现在的团队,是国内最优秀的。”她顿了顿,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但要在芯片这个决定未来国运的战场上打硬仗、打胜仗,我们需要更多的大脑,更多顶尖的、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大脑!”
她走到窗边,窗外是灰蒙蒙的天空和一排光秃秃的梧桐。手指无意识地划过冰冷的玻璃。“‘长庚计划’……”她低声自语,像在确认某种信念,“爷爷那边,应该快有消息了吧?”仿佛回应她的心念,远在大洋彼岸,斯坦福研究所附近一间绿荫掩映的静谧咖啡馆里,李长庚正放下手中的骨瓷咖啡杯。午后的阳光透过高大的落地窗,在他银白的发丝上跳跃,给他儒雅睿智的面容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边。他刚刚结束一个漫长的加密视频通话。
屏幕另一端,是两位身处不同顶尖研究所、同样华裔面孔的科学家。一位深耕量子计算纠错领域多年,是公认的学界泰斗;另一位则在极端条件下材料行为模拟方面有着革命性的开创成果,年轻而锋芒毕露。李长庚的声音温和而富有磁性,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诚恳和洞穿世事的智慧。
“……是的,国内的情况,远比你们从新闻上看到的更复杂,也更充满活力。挑战是巨大的,这点我不讳言,尤其是在一些前沿领域,我们仍被‘卡着脖子’。”李长庚的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节奏舒缓,“但机遇,更是史无前例的。那不是简单的资金投入,而是整个国家意志的凝聚,是倾尽全力要突破壁垒的决心。你们的研究方向,在那里不是实验室里的孤芳自赏,而是连接着国家战略需求最迫切的命脉!想想看,你们的智慧、你们的名字,将镌刻在怎样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里?”
他端起咖啡杯,轻轻啜饮一口,目光深邃地望向窗外,仿佛穿透了空间,看到了那片古老而新生的土地。“那里现在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能开山拓路、引领风潮的‘帅才’!是能亲手在科技版图上填补空白、划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执笔人’!念墨,我的孙女,她就在那个最核心的战场上,每天都在冲锋陷阵。她需要你们这样的战友,需要能与她并肩站在山巅、指点江山的人。”
视频窗口里,两位科学家的表情都极为专注,眼神深处有火焰在跳动。李长庚捕捉到了那细微的变化,他放下杯子,声音低沉下来,带着一种直击心灵的力量:“落叶归根,是情怀。但更重要的是,你们的根,应该扎在能让你们毕生所学发挥最大价值、能真正改变世界格局的土壤里!那里,现在就是这样的土壤。虽然它还需要更多像你们这样的种子去滋养,去让它变得更加肥沃、更加强大。这不是牺牲,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参与创造历史的伟大航行。”
他微微前倾身体,目光灼灼:“考虑一下吧,以最开放的心态。我和念墨,以及我们身后整个团队,会为你们扫清一切障碍,提供你们所能想象和想象不到的最顶尖支持。舞台已经搭好,只等主角登场。”
结束通话,李长庚靠回舒适的椅背,长长舒了一口气。午后的阳光暖洋洋地照在身上,驱散了连日斡旋的疲惫。他拿出特制的卫星电话,指尖沉稳地输入一串冗长的加密代码,编辑了一条极其简短的信息:
【“启明星”意向积极,“夸父”态度松动。春雷已动,沃土待耕。长庚。】
信息发送成功,目标地址指向遥远的东方京城。他端起早已微凉的咖啡,目光投向窗外蔚蓝的天空,嘴角噙着一丝欣慰而期待的笑意。惊蛰的雷声,不仅震醒了冬眠的虫豸,也正在唤醒沉睡于世界各地的智慧星火。他知道,在万里之外的京城会场,他的儿子玄策,正为了人心的“绿水青山”而深谋远虑;在灯火通明的实验室里,他的孙女念墨,正为了科技的“绿水青山”而奋力攀爬。而他,连接着星辰大海与这片古老土地的桥梁,正在将一颗颗散落的星辰,引向那片即将迎来燎原之势的东方苍穹。春雷滚滚,万物竞发,一个属于智慧、信念与担当的新时代,正伴随着这个惊蛰,悄然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