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金兰厌胜劫 > 第1060章 盐柱密码(2017年10月14日)

第1060章 盐柱密码(2017年10月14日)(1 / 2)

青海,茶卡盐湖。

十月中旬的高原,阳光已褪去了盛夏的灼烈,带着一种澄澈的、近乎透明的质感,慷慨地倾泻在无垠的“天空之镜”上。湖面凝结着厚厚的盐盖,平滑如镜,倒映着湛蓝的天穹和流云,天地界限在此刻变得模糊不清,人行走其间,恍若漫步云端。空气干燥而清冽,带着一种独特的咸涩气息,那是千万年时光沉淀下来的味道。远处,连绵的雪山勾勒出银色的天际线,沉默地守护着这片纯净的盐之国度。

方清墨院士裹着一件厚实的防风外套,站在临时搭建的白色实验帐篷前。她微微眯着眼,适应着高原强烈的光线,目光专注地投向眼前一排特殊的装置。这些装置并非精密的现代仪器,而是一个个由纯净盐块雕刻而成的立方体,内部嵌入了她团队研发的、利用盐结晶特殊结构进行高密度信息存储的试验品——“晶匣”。阳光透过盐立方,折射出柔和而奇异的光晕,像内部封存着微缩的星河。

“方老师,基线数据记录完毕,磁场强度稳定在预期阈值。”一名年轻的研究员递上平板电脑,屏幕上跳动着复杂的波形图。

“好,准备第一次强场激发。”方清墨的声音沉稳而清晰,带着科研工作者特有的专注力。她纤细的手指划过屏幕,启动了旁边一台经过特殊屏蔽处理的强磁场发生器。她的思绪,一部分沉浸在眼前这融合了古老自然造物与现代尖端科技的实验中,另一部分则牵挂着远在京城,正为一场关乎未来能源布局的国际会议殚精竭虑的丈夫李玄策。

就在这时,异变陡生!

发生器启动的嗡鸣尚未完全稳定,帐篷外原本寂静的盐湖上空,毫无征兆地刮起了狂风!这风来得极其猛烈,仿佛凭空生成,卷起地表的盐粒和尘沙,瞬间天地变色。刚才还澄澈如洗的天空,眨眼间被翻滚的黄沙和白色的盐尘吞噬,能见度急剧下降。狂风如同无数条狂暴的白色巨龙,在盐湖上肆虐翻滚,发出令人心悸的呜咽声。实验帐篷被吹得剧烈摇晃,支架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

“不好!沙暴!”年轻的研究员脸色煞白,手忙脚乱地去固定被风掀起的帐篷帘布。

方清墨心头一紧,迅速命令:“立刻关闭所有非必要电源!保护‘晶匣’!”她冲过去帮忙固定帐篷,狂风裹挟着密集的盐沙颗粒,打在脸上生疼。她透过帐篷缝隙向外望去,心猛地沉了下去——这不是普通的沙暴,风沙中隐隐夹杂着一种不自然的、低频的电磁扰动,干扰源似乎来自……更远的西方方向?她立刻想到了近期在西疆边境监测到的异常电磁活动报告,以及丈夫李玄策提醒她注意的某些势力对战略资源的觊觎。难道他们的实验无意中触动了什么,或者……这风暴本身就是某种掩护?

就在方清墨团队陷入困境的同时,距离盐湖实验点约二十公里的一条简易盐路上,一支由三辆特制厢式检修车组成的车队,正顶着骤然降临的风沙艰难前行。车队的目的地是高原深处一座秘密的稀土元素监测站,他们负责运送一批急需更换的核心传感器模块。为首车辆的驾驶室里,周卫国紧握着方向盘,指关节因用力而发白。这位昔日北华大学的同学,如今已是中国最顶尖的危险品运输安全专家之一,脸庞被高原的风霜刻下了坚毅的线条,眼神锐利如鹰。

“头儿!风太大了!能见度不足五米!GpS信号完全丢失!我们偏离主路了!”副驾驶的年轻队员对着通讯器大喊,声音在狂风的嘶吼中几乎被淹没。

周卫国没有回应,他全神贯注地感知着车辆的每一次颠簸,倾听着引擎在风沙中吃力的咆哮。多年的危险品押运生涯,让他对危机有着野兽般的直觉。他瞥了一眼仪表盘上完全失效的导航屏幕,又看了看窗外混沌一片的天地,果断下令:“停车!不能再走了!就地寻找掩体,等待风停!”

三辆车艰难地在一片相对避风的盐壳洼地停下,围成一个三角。狂风卷起的盐沙疯狂拍打着车身,发出密集的噼啪声,仿佛要将这钢铁堡垒吞噬。通讯器里一片沙沙的噪音,与外界彻底失去了联系。

“该死!”周卫国一拳砸在方向盘上。被困在这里,不仅任务受阻,更危险的是,车厢里那些精密的稀土探测模块对环境变化极其敏感,长时间暴露在这种强电磁干扰和极端天气下,极有可能损坏。而稀土,正是国家未来尖端科技发展的命脉之一,一点闪失都可能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他想起牺牲的老同学赵小满,想起李玄策将如此重任托付给自己的信任,一股沉甸甸的责任感和焦灼感压在心头。

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目光扫过车窗外被风雕刻得奇形怪状的盐柱和盐丘。忽然,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脑海——盐!纯净的盐晶体是天然的电解质,具有独特的离子导电性!早年他在德迅处理危险化学品运输时,曾接触过利用特定介质构建应急通讯的案例。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成形。

“所有人下车!”周卫国拉开车门,狂风夹杂着盐粒立刻灌了进来,呛得人喘不过气。“带上车里的备用接地铜缆!还有工具箱里的备用电池!快!”

队员们虽然不明所以,但出于对周卫国的绝对信任,立刻顶着狂风行动起来。他们按照周卫国的指挥,以三辆检修车为基点,将粗壮的接地铜缆深深打入盐壳之下,然后呈放射状向外延伸。周卫国则在狂风中奔跑、观察,他的身影在漫天白雾中时隐时现,像一头在暴风雪中寻找生路的头狼。他依据记忆中古老的《河图》方位布局(注:河图洛书为中华文明源头之一,蕴含方位、数理奥秘),指挥队员在特定的位置竖起一根根临时用备用金属杆和绝缘材料捆绑制成的简易“盐柱天线”。每根“天线”都深深插入盐盖,顶部缠绕着铜缆,连接到车载通讯设备的接口上。

汗水混合着盐沙,在他古铜色的脸颊上流淌。狂风吹得他几乎站立不稳,但他眼神中的光芒却越来越亮。当最后一根接地桩被他用尽全力狠狠砸入坚硬的盐壳深处时,他几乎是吼出来的:“接通讯主机!最大功率发射求救和定位信号!”

就在连接完成的瞬间,不可思议的一幕发生了!

原本狂暴肆虐的风沙似乎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稍稍压制。以三辆检修车和那些简陋的“盐柱天线”为中心,被狂风卷起、弥漫在空中的无数细小盐晶,突然开始有规律地旋转、沉降!它们并非杂乱无章地落下,而是在半空中交织、组合,形成了一张巨大无比、闪烁着幽幽青蓝色光芒的立体网格!这光网并非实体,却清晰可见,如同覆盖在盐湖之上的巨大星图,散发着神秘而宁静的能量。光芒柔和,却穿透了弥漫的风沙,将这片小小的避风港映照得如同梦幻之境。

“天……天神啊!”一个稚嫩而充满敬畏的声音在旁边响起。原来是一个穿着厚厚藏袍、脸蛋冻得通红的藏族少年,他正躲在一块巨大的盐丘后面避风,目睹了这神奇的一幕。少年指着光网,用不太流利的汉语激动地喊道:“爷爷!爷爷说过的!这是吐蕃王朝时,最勇敢的驿使在风雪迷路时,天神指引他们回家的‘星路’!是光做的路!”

周卫国和队员们也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那青蓝色的光网不仅照亮了他们的位置,更奇妙的是,车载通讯器里刺耳的沙沙声骤然减弱,一个断断续续、但清晰可辨的信号传了出来!是后方基地的回应!他们成功了!

然而,更令人震撼的景象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