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防盗门,是哪个厂家供的货?合同上约定的规格型号是什么?”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冰碴般的寒意,让陪同的开发商和承建商代表瞬间冷汗涔涔。
“这……这个……”一个项目经理模样的中年人擦着汗,支支吾吾,“李顾问,这个……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李玄策猛地打断他,声音陡然拔高,带着雷霆般的怒意,“这是民生工程!是给千千万万像陈亮师傅这样为国家建设流汗出力的工人兄弟安身立命的家!不是让你们算计成本、偷工减料的生意经!”他指着那扇单薄的防盗门,手指因为愤怒而微微颤抖,“看看这扇门!连基本的防护功能都堪忧!再看看这锁芯,市面上最低档的货色!《营造法式》开篇就讲‘凡构屋之制,必先立基’,根基是什么?是诚信!是良心!老祖宗盖房子,榫卯相接,讲究的就是一个‘诚’字!榫头卯眼严丝合缝,靠的是手艺人的良心!你们把这份‘诚’字丢到哪里去了?!”
他的质问如同重锤,敲打在在场每一个人的心上。开发商和承建商代表面如土色,噤若寒蝉。随行官员脸色凝重,记者们则忠实地记录下这振聋发聩的一幕。李玄策深吸一口气,压下怒火,但眼神依旧冷峻:“立刻!全面排查所有已安装和待安装的门窗、管线、建材!发现减配,一律返工!相关责任人,严肃追责!民生工程,容不得半点沙子!”
回到智囊团办公室,李玄策身上的泥泞未干,心中的怒意已化为深邃的思考。他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望着雨后初晴的城市轮廓,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桌上一本线装的《唐会要》,目光落在其中关于“常平仓”的记载上。
“唐代设常平仓,丰年收储,荒年放粮,平抑粮价,稳定民生……此乃古人智慧。”他转过身,对着等候指示的住房建设部门负责人和政策研究员,声音恢复了平和的睿智,“安居之困,非一日之寒,亦非一地之疾。需标本兼治,既要‘广厦万间’,更要‘春风化雨’。”
他踱步到白板前,拿起笔,字迹沉稳有力:
“第一,‘租购同权’试点破冰。”他写下关键词,“在重点城市选定区域试点,承租政府认定、符合条件租赁住房的家庭,其户籍或居住证办理、适龄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等权益,与购房者享有同等权利。解决‘陆明博士’们的后顾之忧,让人才安心扎根,让‘安居乐业’名副其实。”
“第二,‘押金监管池’制度筑堤。”笔锋再动,“建立政府主导的住房租赁押金监管平台。承租人押金统一存入监管账户,租赁期满或合同解除,经平台确认无争议后返还。平台对资金流向进行监督,从源头上杜绝‘黑中介’卷款跑路,为租户筑起资金安全堤坝。”
“第三,‘工匠命名制’铸魂。”李玄策的笔重重落下,带着一种别样的温度,“在保障房项目,特别是关键承重结构、核心公共设施建设中,选取优秀工匠的代表作,如王铁柱师傅淬火的特种钢梁、陈亮班组焊接的主体框架,在建筑内部或公共区域显着位置,永久镶嵌带有工匠姓名、工种的铭牌。让每一砖每一瓦,都铭记建设者的心血与荣光!让‘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古训,在现代建筑中焕发生机!这不仅是对工匠精神的最高致敬,更是对工程质量的无声鞭策!”
三策既出,既有解决现实痛点的精准(租购同权、押金监管),又有提升精神层面的深远(工匠命名),更将唐代“常平仓”稳定民生的智慧内核,创造性地转化应用于现代住房保障体系。
诗意的温暖:灯火与回响
三个月后,金秋的阳光慷慨地洒在崭新的“安居苑”小区。楼宇挺拔,窗明几净,道路宽敞,绿树成荫。陈亮一家终于拿到了新房的钥匙。那套顶楼西边户,阳光透过宽大的阳台玻璃门,将室内映照得一片亮堂。小娟抱着儿子,激动地抚摸着光滑的墙壁,看着雪白的瓷砖地面,脸上是掩不住的笑意,眼泪却又一次不争气地流下来,这次是喜悦的泪。
陈亮则站在客厅中央,目光被阳台门旁一根粗壮的承重钢梁所吸引。那钢梁打磨得光滑锃亮,在阳光下发着沉稳的金属光泽。在梁柱靠近顶部的位置,镶嵌着一块小小的、却异常醒目的铜牌。铜牌上清晰地镌刻着:“哈一精工 王铁柱(淬火) \/ 安居苑项目部 陈亮班组(焊接) 2017年5月”。
“看,儿子!这是你爹焊的!这钢,是你铁柱爷爷淬的!”陈亮声音洪亮,带着前所未有的自豪,指着那铜牌对懵懂的儿子说。
刚学会走路不久的小家伙,咿咿呀呀地挣脱妈妈的手,摇摇晃晃地跑到巨大的落地窗边,踮起脚尖,胖乎乎的小手拍打着明亮的玻璃,望着窗外鳞次栉比的万家灯火,奶声奶气地、一字一顿地学着电视里听来的句子:“安……安……得……广……厦……”阳光落在他稚嫩的脸庞上,充满了希望。
小区外,李玄策拒绝了所有采访,独自一人站在稍远处的一处高地上。夕阳西下,晚霞如锦,将“安居苑”和更远处城市璀璨的灯火温柔地包裹。他仰头望着这片由无数钢筋水泥、无数像王铁柱、陈亮这样的双手建造起来的人间星河,眼中闪烁着深邃而温暖的光芒。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他低声吟诵着杜甫这穿越千年的追问,声音轻缓却充满力量。晚风拂过他已染风霜的鬓角,他的目光扫过那一扇扇亮起温暖灯光的窗户。
“杜工部啊……”他仿佛在与千年前的诗人对话,“您星夜长叹,所求不过风雨中的一方安稳。今时今日,这钢骨为梁,混凝土为基的广厦千万间,便是吾辈后人对您千年一问的回答。”他的身影在夕阳余晖中显得格外挺拔,“这‘安如山’的基石,不止于砖瓦水泥,更在于那镌刻在钢梁上的‘诚’字,在于人心深处那份对‘安居乐业’的共同守望。此心安处,即是吾乡。”
万家灯火次第点亮,如同大地上最温暖的星辰,回应着千年的期盼,也照亮了通往未来的路。李玄策静静地站着,像一座连接着古老智慧与现代文明的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