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金兰厌胜劫 > 第1008章 星图与地脉的对话(2016年11月18日)

第1008章 星图与地脉的对话(2016年11月18日)(1 / 2)

西出阳关,大漠孤烟。深秋的敦煌,风已带上凛冽的寒意,卷起戈壁滩上细碎的砂砾,拍打着莫高窟九层楼的飞檐,发出呜咽般的低鸣。窟区游人稀少,更显出这片千年佛国的肃穆与苍茫。李玄策一行人裹着厚厚的防风衣,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崖壁栈道间。他身边除了必要的安保人员,便是此次特别召集的核心团队:一位头发花白、眼神锐利如鹰隼的老地质学家陈工;一位面容沉静、对古代星图研究造诣颇深的历史学者沈教授;还有一身利落户外装、背着专业相机的李念墨,她明亮的眼眸里闪烁着对未知数据的好奇与兴奋。空气干燥清冷,每一次呼吸都带着大漠特有的粗粝感。

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莫高窟第61窟——着名的“五台山图”窟,其甬道顶部绘有珍贵的唐代《炽盛光佛经变》星图。推开厚重的窟门,一股混合着尘土、古老颜料和岁月沉淀的凉意扑面而来。手电筒的光柱刺破窟内的昏暗,小心翼翼地照亮了窟顶那片浩瀚的星辰宇宙。

“看,就是这里。”沈教授的声音在空旷的石窟内带着回响,充满了敬畏。他仰着头,手电光精准地定格在顶部中央那片褪色却依然壮丽的星宿图上。“这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二十八宿星图之一,绘制于五代时期,依据的却是更古老的唐代星图体系。每一颗星的位置,每一个星官的命名,都凝结着我们先民仰望苍穹、认知宇宙的智慧结晶。”

光线在壁画上游移。褪色的蓝底上,用朱砂、石绿勾勒出的星宿图案清晰可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拱卫四方,二十八宿星官形态各异,或人形,或兽形,或器物,栩栩如生。线条古朴而充满力量,仿佛将整个宇宙的呼吸都凝固在这方寸穹顶之上。李玄策仰望着这片沉寂千年的星空,久久不语。窟内异常安静,只有几道手电光束在壁画上无声流淌,以及众人细微的呼吸声。空气仿佛凝固了,时间在这里失去了刻度,只剩下亘古的星辰与当下的目光在无声对话。

“美吗?”李玄策轻声问,更像是在问自己,也问这片星空。他深邃的目光仿佛穿透了颜料层,看到了绘制者那双虔诚而充满探索欲的眼睛。“千年前,没有望远镜,没有航天器,我们的祖先仅凭肉眼和一颗敬畏的心,就尝试着将头顶这片浩瀚无垠的宇宙,一丝不苟地记录下来,赋予它秩序和意义。”

李念墨轻轻按下相机的快门,微弱的咔嚓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她调阅着相机屏幕上高清放大的细节,低语道:“不仅仅是记录秩序,爸。您看这些星官的形象,青龙盘踞东方主春生,白虎踞西主秋杀,朱雀在南司夏长,玄武在北掌冬藏……这不仅仅是天文学,更是将天象与大地四时、万物生长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这是最朴素的‘天人感应’观。”

“说得好,念墨。”李玄策赞许地点点头,目光依旧没有离开那片星图,“‘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我们的先哲从未将天与地割裂。他们夜观星象,不仅仅是为了制定历法,指引航向。”他顿了顿,声音在石窟内显得格外沉凝,带着一种穿透历史的思辨,“我在想,他们是否也敏锐地捕捉到了某种更深层的联系?当星辰移位,光芒异变时,大地上是否也悄然发生着变化?河流改道,山岳震动,气候反常,甚至……王朝的兴衰,人间的祸福?他们是否在试图解读这些‘天象’与‘地脉’之间,那若有若无、玄之又玄的关联?”

“地脉?”老地质学家陈工皱起眉头,这个将一生献给大地褶皱的老人,习惯用岩石和断层说话,“李顾问,您是说,这满天星斗,还能影响地下岩层的应力积累?影响板块的挤压碰撞?这……听起来有些……”

“有些玄学?甚至像占星术?”李玄策微微一笑,转过身,目光温和却充满力量地看向陈工,“陈老,您研究地质,知道大地并非死物,它时刻在运动,在呼吸。古人所谓‘地脉’,或许就是对这种大地内在能量流动、地质构造活动的一种模糊感知和形象表达。地震、火山、洪水,这些剧烈的‘地脉’变动,是否真的与某些宏大的天文周期、太阳活动、甚至更遥远的宇宙射线背景变化,存在着我们尚未认知的、超越偶然的关联?”

他向前踱了两步,手电光扫过壁画上一位手持圭表的星官。“我们常说‘天行有常’,这‘常’是否也包含了天地之间某种共振的韵律?古人用星图记录‘天常’,用《禹贡》、《山海经》记录‘地脉’,用史书笔笔记下人间兴衰。这三者,在历史的尘埃下,是否隐藏着一条我们尚未解读的密码链?”

石窟内再次陷入寂静,只有风在窟外呜咽。沈教授陷入了沉思,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冰冷的洞壁。陈工紧锁的眉头并未完全舒展,但眼中已不再是单纯的质疑,而是燃起了地质学家特有的、对未知谜题的探究火焰。李念墨则飞快地在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上记录着父亲的话,眼神亮得惊人。

“所以,”李玄策的声音打破了沉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心,“我想请大家做一件也许前无古人的事。沈教授,请您整理所有能收集到的古代天文记录、星象异常记载,尤其是那些被认为与重大灾害或历史转折点相关的天象。陈工,我需要您提供近现代最详实的地质活动数据——全球范围的地震、火山、地壳形变记录,以及气候变化的关键节点数据。念墨,”他看向女儿,“你负责搭建一个前所未有的跨时空数据库。利用你能掌握的最先进的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将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信息——千年前的星图、百年的地质记录、史书上的灾异与变迁——统统输入进去。让机器去学习,去挖掘,去寻找那些隐藏在浩渺数据海洋深处的、超越随机概率的‘天地人’关联模式!”

李念墨深吸一口气,大漠清冷的空气让她精神一振,她感受到父亲这个设想的宏大与挑战性。“爸,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数据清洗、模型构建、算法训练……可能需要巨大的算力和时间,而且结果……未必如我们所愿。”她直言不讳。

“我知道。”李玄策的目光再次投向窟顶的星图,那些古老的星辰仿佛在无声地注视着他,“这或许是一项基础得不能再基础的研究,甚至可能被斥为‘无用’。但探索‘宇宙轮回’、‘地球生存’的奥秘,不正是要从这些最根本的疑问开始吗?我们不需要立刻得到答案,我们只需要证明——或者证伪——这种关联存在的可能性。这本身就是意义。”

他伸出手,轻轻触摸着壁画上冰冷的颜料颗粒,指尖传来粗糙而真实的触感,仿佛能感受到千年前画工留下的温度。“站在这里,仰望这片古人绘制的星空,我感受到的不是迷信,而是一种宏大的宇宙观,一种将人类置于天地大系统中去理解的谦卑与智慧。我们今天的科技,或许能让我们看得更远,钻得更深,但这份对宇宙整体性的敬畏与探寻,不该被遗忘。”

几天后,首都。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的某个核心机房内,氛围与敦煌石窟的古老苍凉截然不同。巨大的环形空间里,只有低沉的、永不停歇的服务器嗡鸣声,如同无数只巨兽在同时呼吸。冷气开得很足,空气中弥漫着电子元件特有的、微弱的臭氧味道。墙壁上是巨大的液晶屏幕矩阵,此刻正闪烁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光芒。

李念墨坐在主控台前,纤长的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跳跃,眼神专注地盯着面前数块分屏。屏幕上,数据洪流正以惊人的速度奔涌、交汇、碰撞。

左边的一块屏幕,是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敦煌星图,二十八宿被精确标注,旁边滚动着沈教授团队整理的古籍文献摘要:“唐贞观十三年,彗星出东方,长丈余…是岁,河东大震,屋舍尽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