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金兰厌胜劫 > 第1006章 古刹钟声涤尘心(2016年11月4日)

第1006章 古刹钟声涤尘心(2016年11月4日)(2 / 2)

他顿了顿,目光投向禅院一角,那里有一方小小的石砌浅池,雨水积在池中,清澈见底,倒映着古柏的枝桠和一小片铅灰色的天空。

“你看这方池水,” 大师指着水池,“无风时,它能清晰地映照天光云影,古柏虬枝。微风起,则涟漪荡漾,影象破碎。狂风至,则浊浪翻腾,面目全非。人心亦如此池。外界的得失、毁誉、利害,便是那风。风本无善恶,池水本自具足映照之能。问题在于,世人常将这池水搅动的责任,全然归咎于风,却忘了池水本身是否足够澄澈、足够深广,能否在风起时,守得住那份映照的本性。”

李玄策顺着大师的目光看向水池,若有所思。一阵山风吹过,池水果然泛起涟漪,倒影模糊晃动。

“大师是说,欲求心安,不在外求,而在内修?修一颗澄澈深广之心,足以抵御外境风浪?”

明心大师微微颔首:“然也。然此‘修’,非是刻意强求,更非压抑束缚。《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心安之道,在于如水之性。能容,故能涤荡污秽;能柔,故能随方就圆;能静,故能沉淀渣滓,复归澄明。不争,非是无为,而是不争一时意气、一己私利,只循天理大道而行。不执,非是放弃,而是明了万物生灭有常,得失随缘,心无挂碍。如此,风动幡动,心自岿然不动。”

他拿起竹枝扫帚,轻轻拂过石桌边缘并不存在的灰尘,动作依旧缓慢而充满韵律。“譬如这扫地。世人扫地,只求地面干净,扫完即了。而修行人扫地,扫的是心地。一帚下去,扫的是贪念;再一帚,扫的是嗔怒;复一帚,扫的是痴愚。扫帚有形,心地无形。扫的是否干净,唯有自知。所谓‘时时勤拂拭’,拂拭的是这颗易染尘埃的心。但拂拭久了,亦不可执着于‘无尘’,执着亦是尘。”

李玄策的心随着大师的话语而起伏。这些道理,他并非全然不懂,古籍经典中也多有论述。然而,在此情此景,由这样一位超然物外的智者娓娓道来,结合着眼前这方静池、这古柏清风、这缓慢而充满禅机的扫帚动作,字字句句都仿佛带着千钧之力,重重地敲击在他心灵深处最困惑的地方。那些关于官场风气、关于世道人心、关于如何引导社会重建精神家园的庞大命题,似乎在这“扫地扫心地”的朴素公案中,找到了一个可以落脚的根基。

“大师所言,直指根本。”李玄策由衷叹道,眉头却并未完全舒展,“然则,人心如水,可导而不可壅,可疏而不可堵。治世之道,当如何引导这万千心湖,使之趋向澄净?又如何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重新树立起足以令人敬畏的道德标杆?” 这是他作为智囊顾问,更深层次的思考。

明心大师放下扫帚,重新坐定,为李玄策续上热茶。茶烟袅袅,模糊了他脸上深刻的皱纹,却让那双眼睛更加明亮。

“敬畏生于心,而非立于外。” 大师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强立标杆,若人心不服,标杆终成空文,甚至沦为伪善之具。古之圣王,莫不‘正己以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上行下效,如风过草偃,此乃自然之理。李居士所虑之‘清风正气’,其源头活水,在于居上位者能否‘正心诚意’,能否持守如履薄冰之心,如临深渊之慎。”

他端起茶杯,看着杯中沉浮的茶叶:“《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而后方能治国平天下。此乃千古不易之序。若根基动摇,人心不正,纵有再完备的律令、再严密的监察,亦如沙上筑塔,根基不稳,终有倾覆之危。故,欲正世风,先正人心;欲正人心,先正己心;欲正己心,当以‘诚’为基,以‘敬’为守。敬天地,敬生命,敬职责,敬法度,更敬心中那份与生俱来的良知明德。”

“敬…良知…” 李玄策低声重复着,仿佛有一道电光划过脑海。他想起了自己早年做技术员时,对每一颗螺丝的敬畏;想起了在防汛一线,对每一条水纹变化的敬畏;想起了在丝路地脉,对天地自然的敬畏;更想起了如今身处高位,对肩上那份沉甸甸责任的敬畏。这份“敬”,或许就是那定心的锚。

“大师所言,醍醐灌顶。” 李玄策的眼中流露出豁然开朗的光芒,那份沉积的忧思似乎被这清冽的禅院气息和智慧的言语洗涤了不少,“正心诚意,持敬守中。由己及人,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此乃治本之策。”

明心大师含笑点头,不再言语。两人相对而坐,默默品茶。山风穿过禅院,拂动古柏枝叶,沙沙作响。偶尔有零星的鸟鸣从远处传来,更添幽静。茶香、檀香、草木清气交融在一起,时间仿佛在这里变得缓慢而粘稠。

不知过了多久,远处大雄宝殿的方向,忽然传来一声悠扬浑厚的钟鸣。

“当——”

钟声洪亮、沉凝、悠远,如同来自亘古洪荒,穿透层叠的殿宇,越过苍翠的山林,清晰地抵达这方小小的禅院。它并不急促,一声之后,余韵绵长,在群山之间久久回荡,涤荡着空气,也涤荡着心灵。

李玄策不由自主地闭上了眼睛。那钟声仿佛有形之物,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肃穆与力量,从他头顶百会穴灌入,顺着脊柱而下,直抵脚心涌泉。胸中所有的烦忧、思虑、筹谋,在这庄严的钟声里,如同被投入沸水的雪片,瞬间消融殆尽。一种前所未有的澄澈与宁静,如同月下清泉,汩汩流淌于心田。

他仿佛看见一片平静无波的湖泊,倒映着朗朗乾坤。风吹过,湖面微澜,但湖底依旧沉静深邃。那便是“敬”所守护的“心”吗?

钟声余韵渐歇,最终归于山林原本的寂静。李玄策缓缓睁开眼,目光清澈而平和,如同被这钟声和古刹的灵气彻底洗濯过一般。他看向明心大师,大师也正含笑看着他,眼中带着欣慰与了然。

李玄策起身,对着明心大师,再次深深一揖,这一次,比来时更加恭敬,更加心悦诚服:“听大师一席话,闻古刹一声钟,胜过读十年书。晚辈受教了。”

明心大师亦起身,双手合十还礼:“李居士慧根深种,一点即透。心湖澄澈,方能映照万物,指引迷航。望居士持守此心,便是苍生之福。”

李玄策郑重地点点头。他没有再多言,转身,缓步走出这方清幽的禅院。来时沉重滞涩的脚步,此刻变得轻快而稳健。当他再次踏上那湿漉漉的青石台阶,一步一步向下走去时,心境已截然不同。山风依旧寒冷,却带着令人神清气爽的凉意。回望那掩映在苍松古柏间的千年古刹飞檐,在铅灰色的天幕下显得格外宁静庄严。

那一声涤荡心尘的钟鸣,仿佛已烙印在他的灵魂深处。他思考着如何将这份源于古老智慧的“正心诚意”与“敬畏持守”,化作一种无形而强大的力量,如同那润物无声的春雨,融入他所关注的社会治理、干部教育之中,为那“清风正气”的愿景,注入最深沉也最恒久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