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玄策则再次蹲下,将儿子轻轻揽入怀中,用下巴抵着他柔软的头发:“天枢,你做得很好!你帮了爸爸,也帮了很多人。别怕,我们会想办法对付这些‘坏虫子’的。”
视频会议在一个小时后紧急召开。巨大的屏幕上,分割出几个画面:环境分析中心满是精密仪器的实验室、疾控中心病毒所穿着防护服的研究员、环健所充满数据图表的会议室,以及李玄策书房严肃的面孔。
李玄策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主题,将李天枢的感知描述(经过适当脱敏处理,隐去来源)作为一项“特殊观察线索”提出,要求与会专家从各自领域,结合现有监测数据,进行深度交叉分析。
起初,一些专家对“坏虫子”的比喻和“能量场扰动”的提法感到诧异甚至有些不解。但随着李玄策强调“科学需要开放思维,尤其是面对未知复杂系统”,以及方清墨协调的顶尖医学团队提供了几份关于超细颗粒物穿透生物屏障能力、特定污染物与呼吸道致病菌协同效应、以及环境污染与人群焦虑抑郁等情绪疾病关联性的前沿研究简报后,会议气氛变得极其凝重和专注。
环境分析中心的专家展示了高倍电子显微镜下的雾霾颗粒样本:“……不仅仅是p2.5,更发现了大量纳米级甚至分子团簇级别的复合物,结构异常复杂,表面活性高,极易吸附携带重金属、有机毒物甚至……不排除某些尚未完全认知的微生物片段或代谢产物。它们确实像‘虫子’,能钻得很深。”
疾控专家补充:“结合‘啃咬’和‘致病’的描述,我们高度怀疑存在某种已知或未知的、能在高污染环境下异常活跃甚至变异的呼吸道病原体载体。常规检测可能遗漏。需要启动深度基因测序和环境微生物宏基因组分析。”
环健所的研究员则提出了更宏观的视角:“……从‘让人心烦’的感知来看,大量研究已证实,长期暴露于严重污染环境,会导致人体氧化应激水平升高、炎症反应加剧,进而显着影响神经系统,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这不仅仅是生理伤害,更是对‘心神’的侵蚀。”
讨论越来越深入,越来越触及现有认知的边界。李天枢那看似孩童呓语的警示,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向雾霾更深层次、更复杂危害的大门。
会议持续了近三个小时。结束时,李玄策做了总结发言,他的声音透过屏幕,清晰地传到每一位专家耳中:
“诸位,今日之会,意义重大。我们面对的,不仅是一次气象灾害或常规污染事件。天枢的警示,让我们窥见了这‘雾锁重楼’之下,可能潜藏的多重、交织的威胁——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甚至可能是能量层面的。它警示我们,环境问题,尤其像雾霾这样的系统性灾难,其复杂性远超单一学科的认知范畴。”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屏幕上每一张凝重的面孔,语气变得更加深沉:
“《黄帝内经》有云:‘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最高明的医生,是在疾病尚未形成时就加以防治。治理雾霾,亦是此理!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在‘已病’(严重污染爆发)时疲于奔命地洒水、限行、停工。更要溯本求源,在‘未病’阶段就下功夫!”
“这‘未病’之根,”李玄策的声音带着一种穿透力,“不仅仅在于工厂的烟囱、汽车的尾气、锅炉的燃煤(技术之硬),更在于驱动这一切的‘人心’!在于我们过度追求速度和物质消费的发展模式,在于我们对待自然资源的贪婪与短视,在于我们忽视了人与环境本应和谐共生的古老智慧!”
他站起身来,仿佛要穿透屏幕,直视问题的核心:
“因此,破此‘雾锁重楼’之局,必须软硬兼施,标本兼治!硬的一手,要继续加大投入,研发更高效、更彻底的污染治理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清洁能源,这是基石!软的一手,更为根本——要在全社会倡导回归简约、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重塑敬畏自然、珍惜资源的文化理念!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口号,真正内化为每一个公民的自觉行动!唯有‘人心’向‘清’,方能换得‘天地’常‘新’!”
会议结束,屏幕暗下。书房里恢复了安静,只有空气净化器还在不知疲倦地嗡鸣着。
李玄策走到窗边,外面依旧灰黄一片,能见度极低。他感到一阵深深的疲惫,但眼神却更加坚定。他想起儿子痛苦的小脸,想起专家们展示的显微镜下那如同活物的污染颗粒,想起《黄帝内经》的箴言。
这场“雾锁重楼”,锁住的不仅是城市的天空,更是对未来的警示。而破局的钥匙,就在“人心”的觉醒与行动之中。他回头看了一眼沙发上,在母亲安抚下终于沉沉睡去的李天枢,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孩子的眼睛,看到了被成人忽视的危机,也照亮了前行的方向。
夜,还深。霾,仍浓。但李玄策知道,驱散这重重迷雾的战斗,才刚刚打响,而这场战斗的胜负,最终将取决于亿万人心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