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分感怀
> 位卑未敢忘忧国,是烛火;
> 位高更须怀天下,是星河。
> 烛火之光,炽热而具体,可驱一室之暗,暖方寸之心。其焰虽微,映照的是脚下之路,肩头之责,眼前之人。薪尽火传,生生不息。
> 星河浩瀚,寂寥而深邃,囊括八荒六合,吞吐古往今来。其光虽远,指引的是文明之向,存续之道,终极之问。心之所向,无问西东。
> 烛火照亮一室,星河指引迷航。
> 吾辈立于烛火将烬未尽之际,星河初显未明之时。当以烛火之热诚,点燃探索星河之勇气;借星河之广博,反哺守护烛火之智慧。
> 唯愿此心此志,化入文明长河,纵如荧烛末光,亦求增辉日月。唯愿文明之火,穿越幽暗,跨越维度,生生不息。
最后一个字落笔,墨迹未干。他轻轻吹了吹,合上笔记本。目光再次落回那盏静静燃烧的油灯。小小的火苗,在无垠宇宙的背景下,显得如此微弱,却又如此坚韧,如此温暖。
他站起身,没有惊动任何人,独自离开了办公室。
国家档案馆深处,恒温恒湿的珍本阅览室,弥漫着一种近乎神圣的静谧。巨大的穹顶下,一排排顶天立地的深色实木书架,如同沉默的巨人,守护着时光的秘密。空气中只有极轻微的空调送风声和翻阅古老纸张时发出的、极其细微的“沙沙”声。
李玄策坐在一张宽大的阅览桌前,桌上摊开的,不是现代文件,而是几份经过特批调阅的珍贵古籍复制件——明代抄本的《天元玉历祥异赋》、清代宫廷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摹本),以及一卷珍贵的敦煌星图残卷(高精度扫描件)。
他戴着一副细框眼镜,神情专注,动作极其轻柔地翻阅着。指尖抚过那些泛黄、甚至有些脆弱的纸页上,古人用精细的毛笔描绘的星宿图:三垣二十八宿,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星辰的位置被勾勒得一丝不苟,旁边还标注着晦涩的古星官名称和占验之辞。在《坤舆万国全图》上,他凝视着那被描绘成“舆地”的广阔世界,以及周边标注的奇异国度与风物,感受着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对未知世界的想象。敦煌星图残卷上,流畅的线条描绘着飞天与星辰共舞,充满了神秘浪漫的气息。
他看的不仅仅是星图的位置,更是古人观察天象时那份敬畏与探究交织的心情;他思考的不仅仅是“天、地、人”感应的朴素哲学,更是其中蕴含的、将宇宙运行与人间世事联系起来的整体观、系统观。
“荧惑守心,主兵灾……” 他轻声念着《祥异赋》上的一句批注,若有所思。“古人将行星运行的异常,与地上的灾祸对应,固然有其局限,但这背后,是对宇宙与人间存在某种深层联系的直觉感知……天地一气,万物同源。《庄子》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他抬起头,目光仿佛穿透了档案馆厚重的墙壁,再次投向那不可见的深邃苍穹。烛火在案头(象征过往的奋斗与牺牲),星河在头顶(象征未来的探索与责任)。而此刻坐在这里的他,就站在这两者的交汇点上。
从防汛日志上的水位刻度,到星图上玄奥的星宿连线;
从机床厂车床的轰鸣,到宇宙深空可能的文明回响;
从守护一方水土的“疏胜于堵”,到思考人类文明在宇宙尺度下的存续之道……
这条道路,由无数具体的“烛火”照亮,最终指向的,是那无尽的“星河”。而连接这一切的,是那颗从未改变的赤子之心——“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责任,“位高更须怀天下”的担当。
秋分的光线在阅览室高大的窗户上缓缓移动,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他静静地坐在那里,如同一座连接着古老智慧与未来征途的桥梁。案头无火,心中烛光长明;眼前有图,心向星河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