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上,淬火炉的轰鸣声渐渐平息。一个年轻工程师拿着初步的检测报告,兴奋地跑过来:“王总!王总!初步检测,相变控制完美!晶粒度达标!应力分布均匀!成了!这次真的成了!”
实验室里瞬间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声!年轻的技术员们激动地互相击掌拥抱。王铁柱接过报告,手指微微颤抖地抚过上面的数据,反复看了几遍,猛地抬头看向屏幕,眼中闪烁着泪光,那是历经千辛万苦后终于成功的巨大喜悦和释然。
“玄策!你听见了吗?成了!这‘心脏’的‘骨头’,咱给炼成了!”他声音洪亮,带着哽咽,更像是对着整个过去的岁月宣告。
“好!太好了!铁柱!”李玄策也由衷地笑了,为老友,也为国家这项关键技术的突破感到振奋,“我就知道,你行的!你们团队都是好样的!”
激动过后,王铁柱脸上的笑容慢慢沉淀下来,化作一丝深沉的怀念。他走到实验台旁,拿起一个用新型钛合金材料精密加工成的部件——那是一个小巧的二胡琴码(琴弦下的支撑物),线条流畅,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
他轻轻抚摸着琴码光滑的表面,眼神变得悠远而感伤。“玄策,看着这东西,我就想起小满了。”他的声音低沉下去,带着浓重的鼻音,“那小子,当年在津城,整天鼓捣那些老玩意儿,什么快板、大鼓、三弦儿……非说要用新技术把它们的声音原汁原味存下来。要是……要是小满还在……”他顿了顿,喉头滚动了一下,努力压制着翻涌的情绪,“要是他还在,看到咱们用这造飞机心脏的材料,给他心爱的乐器做这么个小玩意儿……指不定得多高兴呢!他肯定得拉着我,录上一段,说‘铁柱哥,听听,这声儿,透亮不?’”
实验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年轻的工程师们看着他们的王总,看着那个小小的琴码,眼神中也充满了敬意和一丝感伤。赵小满的名字,在老一辈人中,代表着一种牺牲,一种传承。
屏幕这头,李玄策脸上的笑容也凝固了。他放在桌面上的手,无意识地蜷缩了一下。赵小满,那个永远带着爽朗笑容、热爱曲艺的兄弟,牺牲在2009年的一次秘密任务中。那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他看着王铁柱手中那枚在灯光下闪烁着金属寒光的琴码,仿佛看到了小满当年在津城工作室里,对着录音设备眉飞色舞的样子。
沉默在视频两端弥漫,只有实验室仪器低微的嗡鸣。空气中流淌着对逝去战友的深切缅怀,厚重得如同东北的黑土地。
良久,李玄策深吸一口气,打破了沉默。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穿透时空的力量,如同淬火时那决定性的冷却液,瞬间将感伤和怀念淬炼成更坚韧的力量。
“铁柱,”他看着屏幕中老友微红的眼眶,“小满没走远。他就在这儿。”他指了指自己的心口,又指向王铁柱手中的琴码,“他守护的‘老玩意儿’的声音,还在;你用‘新玩意儿’打造的国之重器,正在轰鸣。这声音,这力量,都是传承。”
他的目光变得无比锐利和坚定,仿佛能点燃人心中的火焰:“百炼成钢!铁柱,你和你的团队,你们每一个在车间里、在实验室里、在图纸前、在炉火旁,用汗水和智慧淬炼着每一块材料、每一个部件的人,你们就是国家工业脊梁上的一块块精钢!你们淬炼的,不仅仅是金属,更是我们国家挺直的脊梁,腾飞的翅膀!小满在天上看着,他会为你们骄傲,为我们所有人骄傲!”
李玄策的话语,如同重锤敲击在烧红的铁块上,迸发出耀眼的火花,也深深地烙印在王铁柱和在场每一个年轻工程师的心中。王铁柱挺直了腰板,眼中的水光化作更坚毅的光芒。他紧紧握住那枚小小的琴码,仿佛握住了战友的嘱托和时代的重任。
“玄策,你放心!”王铁柱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东北汉子特有的豪迈和承诺,“这块‘精钢’,我们炼定了!为了小满,为了咱们这代人的念想,更为了那些等着装上‘中国心’的大飞机!咱东北老工业基地这把火,烧起来了,就永远不会灭!”
“好!”李玄策重重地点头,脸上露出了欣慰而充满力量的笑容,“我等着你们的好消息!等着听‘中国心’的轰鸣!”
视频通话结束了。东北的实验室里,王铁柱珍重地将那枚钛合金琴码放进一个铺着绒布的小盒子里,然后转身,大手一挥,声音洪亮地指挥着团队进入下一道工序的紧张准备中,背影如山。
京城办公室里,李玄策走到窗边,眺望着远方。夕阳的余晖给城市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他仿佛看到了东北那片热土上重新燃起的炉火,听到了新一代工业脉搏强劲的跳动。他想起了沈阳机床厂轰鸣的车间,想起了王铁柱布满油污却充满干劲的脸,想起了赵小满快板清脆的节奏……
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带走了青春,带走了故人,却带不走那份淬火成钢的精神。这精神,由无数像王铁柱这样默默无闻的“打铁人”传承着,在炉火与汗水中,在失败与成功的淬炼里,锻造成支撑一个民族伟大复兴的铮铮铁骨。
他轻轻抚摸着办公桌上一块王铁柱早年寄给他的、淬火失败的试验品——一块布满裂纹却异常坚硬的钢块。冰冷的触感下,是滚烫的信念与不灭的希望。窗外,华灯初上,万家灯火如同点点星光。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无数块这样的“精钢”,正默默支撑起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