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这就是李玄策的风格。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无声的力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另外,”李玄策补充道,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念墨那边已经就位。她会在‘恰当时机’,与陈老在苏黎世那个他常去的湖畔咖啡馆‘偶遇’。初步的信任桥梁,由她来搭建最自然。”
同一时刻,万里之外的瑞士苏黎世,午后的阳光慵懒地洒在班霍夫大街旁一家历史悠久、氛围宁静的咖啡馆里。空气中弥漫着现磨咖啡的醇香和刚出炉的牛角面包的甜腻气息。临窗的位置,李念墨穿着一身剪裁得体的米白色亚麻西装套裙,优雅而不失学术气息。她面前放着一杯冒着热气的瑰夏咖啡,手边摊开一本厚重的材料学期刊,似乎看得入神。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窗,在她专注的侧脸上镀上一层柔和的金边。
她的目光看似停留在期刊上,眼角余光却敏锐地捕捉着咖啡馆入口的方向。根据情报,陈锦程教授每周一的这个时间,习惯来这里喝一杯咖啡,读半小时报纸,享受片刻独处的宁静。这是属于一位老派学者的仪式感。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咖啡馆的门铃清脆地响了一声。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门口——正是陈锦程教授。他穿着灰色的旧呢子外套,围巾随意地搭在臂弯,头发花白,步履略显蹒跚,但眼神依旧锐利。他径直走向自己惯常的角落位置,与李念墨隔了两张桌子。
李念墨的心跳微微加速,但脸上依旧保持着学者特有的沉静。她没有立刻上前,而是耐心地等待着。直到侍者为陈老送上他惯常的黑咖啡,老人拿起报纸,目光沉入字里行间时,李念墨才合上手中的期刊,端起自己的咖啡杯,姿态自然地站起身,仿佛要去续杯。
她端着杯子,步伐轻盈地经过陈老的桌旁。就在即将走过的一瞬,她似乎不经意地瞥了一眼陈老放在桌角的、翻开的报纸——那上面恰好有一篇关于新型陶瓷材料在航天领域应用的报道。
“Exce , professor ?”(打扰一下,陈教授?)李念墨的声音清亮悦耳,带着恰到好处的尊重和一丝不确定。
陈老从报纸上抬起头,略显惊讶地看着眼前这位气质出众的东方女孩。
李念墨露出一个带着学术热忱的、略带腼腆的笑容,指了指报纸上的那篇文章:“抱歉打扰您。我刚看到这篇报道,里面提到的高温相变稳定性的问题……我最近在加州理工参与的一个项目也遇到了类似瓶颈,尝试了多种稀土掺杂方案效果都不理想。没想到您也在关注这个方向?” 她流利的英语中带着加州口音,瞬间拉近了距离。
陈老眼中的惊讶褪去,被一丝兴趣取代。他放下报纸,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哦?你也研究这个?坐,年轻人。加州理工……是安德森教授的项目组吗?” 他显然对那个领域的顶尖团队了如指掌。
“是的,教授。我是李念墨,之前在安德森教授组里做研究员,刚回国不久。”李念墨落落大方地坐下,巧妙地引入了自己的背景,并自然地开启了话题。她从随身的公文包里,拿出一个薄薄的文件夹——里面正是她精心准备的、关于材料领域几个前沿问题的思考摘要,其中就包含了李长庚提纲中的核心思路,但以她自己的学术口吻提出。
“关于这个相变问题,我和国内的一位前辈最近有些新的想法,是关于晶界工程和应力场协同调控的,不知道您觉得……” 她翻开文件夹,将一份打印稿轻轻推向陈老,动作恭敬而自然。
阳光透过窗户,温暖地笼罩着这一老一少。咖啡馆里流淌着轻柔的古典音乐,咖啡的香气氤氲不散。一场精心设计却又无比自然的“偶遇”,一次关于尖端科学的探讨,在苏黎世午后温暖的阳光下悄然进行。李念墨明亮的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和完成任务的坚定。而那份蕴含着“梧桐枝”深意的锦盒,此刻正静静躺在跨越重洋的航班上,向着同一个目的地,坚定地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