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迹渐干,他放下笔,目光投向窗外沉沉的夜色,仿佛穿透了时空,看到了云泽市空旷的楼盘,看到了老陈佝偻的背影。产业为基,民生为实,城市与人的融合共生……思路在寂静的深夜里愈发清晰。
翌日,在智囊团核心成员参加的闭门研讨会上,李玄策的声音沉稳而清晰,带着彻夜思考后的笃定:
“我们面对的不是简单的‘卖房子’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病根在于‘产城分离’、‘人城割裂’。治本之策,在于‘产城融合’,在于‘人的城镇化’。”
他拿起激光笔,光束落在投影幕布上勾勒出的云泽市地图上,声音沉稳而清晰:
“其一,对库存重如山积的区域,要果断‘疏’,而非继续‘堵’!”光点精准地圈出几个新区,“支持地方将符合条件的商品房,转化为保障房、人才公寓、适老性住房。这既是盘活存量,更是雪中送炭,解决城市夹心层的燃眉之急。” 会议室里几位负责住房政策的成员微微颔首,快速记录着。
“其二,光‘疏’不够,更要‘养’!”光束移向云泽市周边广袤的郊县区域,“云泽的老工业底子还在,精密制造、特色农产是沉睡的宝藏。”李玄策略作停顿,目光扫过在座的王铁柱——这位昔日的老同学,如今已是国家工业基础升级领域的专家。王铁柱立刻会意,接口道:“没错!我们正在推进特种钢材和高端刀具的本土化替代,云泽的几家老厂子,技术工人底子好,设备稍加改造就能承接部分订单。这能直接创造大量优质岗位!”李玄策点点头,光束又指向一片绿色的农业区:“还有智慧农业。念墨团队在江南做的精准灌溉和病虫害遥感监测试点很成功,完全可以在云泽复制推广,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打造品牌,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高附加值链条。”他看向负责农业科技的专家,对方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产业升级,让地方经济有了造血能力,有了吸引人、留住人的底气。
“其三,源头必须‘控’!”光束骤然收紧,锐利如刀,指向那些还在盲目规划的待开发地块,“严控新增住宅用地供应!必须引导地方把有限的资金、宝贵的土地资源,从盖房子的‘虚火’里抽出来,坚决投向实体产业、投向创新、投向那些能真正创造财富、提升竞争力的领域!”他的语气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资金如水,要让它流向滋养实业的沃土,而非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空转淤积。”
最后,激光笔的光点聚焦在地图上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仿佛能看见老陈蹲在寒风里的身影:“所有政策落脚点,最终是‘人’,是千千万万个‘老陈’!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必须作为硬指标、生命线!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民心问题,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仓廪实而知礼节’,‘实’的不仅是粮仓,更是百姓的腰包和人心!”
条分缕析,层层递进。既有高屋建瓴的战略方向(产城融合),又有具体可行的操作路径(疏、养、控),更牢牢锁定了民心这个根本。会场一片寂静,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以及与会者眼中越来越亮的光芒。
会议结束,窗外的夕阳已染红了半边天。李玄策没有立刻离开,他独自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俯瞰着华灯初上的京城。城市的轮廓在暮色中延伸,车流如河,万家灯火次第点亮。
秘书悄然走近,轻声汇报:“领导,云泽那边刚传来消息,市里已经紧急约谈了‘宏泰地产’的负责人,政府工作组进驻,优先协调资金,确保被拖欠的农民工工资,尤其是那个叫陈建国的班组,能在月底前拿到大部分欠薪。”
李玄策没有回头,只是望着远处那一片片温暖的灯火,轻轻“嗯”了一声。那灯火之下,是无数个家庭,是无数个像老陈一样的脊梁。他仿佛看到老陈颤抖着接过那叠迟来的血汗钱时,眼中浑浊的泪水,看到他紧锁的眉头或许能因此稍稍舒展一分。
然而,这只是漫长征程的第一步。那些空置的楼房,如同城市尚未愈合的伤口;那些失去方向的产业,仍在阵痛中摸索;千千万万颗悬着的心,依旧需要坚实的土地来安放。前路漫漫,重担在肩。
夜风带着凉意拂过窗棂。李玄策收回目光,转过身,书桌上那本摊开的《管子》映入眼帘。昏黄的灯光下,“仓廪实而知礼节”几字,墨色沉静,却仿佛蕴藏着穿透时空的力量。他伸出手指,指尖轻轻拂过那温润的宣纸,感受着纸张的纹理,也感受着字里行间那份沉甸甸的嘱托。富民安邦,路在脚下。他深吸一口气,那气息里带着春夜的微凉和一种不容退缩的决意。这忧思,这重担,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