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两端,两位白发学者隔着浩瀚的太平洋,目光交汇。李长庚的脸上露出了欣慰而舒展的笑容,那是一种播种后终于看到破土而出的喜悦。他微微颔首:“启明教授,欢迎加入!华夏的古老智慧与现代科学探索的星河,期待与您,以及更多志同道合的英才,共同璀璨!”
视频结束后许久,办公室里依旧萦绕着一种激动而庄重的余韵。苏韵等人悄然退出,将空间留给了长庚先生。他独自站在窗前,望着楼下庭院里那几株盛放的玉兰,皎洁的花朵在春风中轻轻摇曳,如同无数只向着天空张开的手掌。阳光温暖地洒在他的肩头,他胸中鼓荡着难以言喻的豪情与感动。文脉不绝,薪火相传。这份跨越三代人、跨越重洋的文化与学术的共鸣与召唤,其力量远超任何物质的许诺。
他拿起桌上的保密电话,拨通了儿子李玄策的专线,声音沉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微颤:“玄策,‘文脉感召’,首战告捷。陈启明教授,已欣然应允,并推荐了两位极具潜力的新锐。人心深处,自有其根。”
同一时间,李玄策在智囊团总部那间视野开阔、陈设简朴却气度沉凝的办公室里,刚刚放下父亲打来的电话。窗外,暮色四合,华灯初上,城市的流光勾勒出远山的轮廓,如同蛰伏的巨龙。
办公室里没有开大灯,只有书案上一盏仿古的青瓷台灯散发着柔和而温暖的光晕。光晕笼罩着李玄策沉静的面容,也照亮了摊在案头的一张素白宣纸。父亲话语中那份深沉的力量,陈启明教授被祖父手稿和“羲和”计划点燃的学术激情,以及两位新锐人才即将被引入的讯息,如同涓涓暖流,汇入他的心田。
他站起身,走到宽大的紫檀木书案前。没有急于动笔,而是先净了手。温热的水流滑过指间,带走尘埃,也带来一份澄澈的心境。他取出一方古朴的端砚,注入少许清水,取过一块色泽乌润的徽墨,力道均匀而沉稳地在砚台上缓缓研磨。墨块与砚石摩擦,发出沙沙的轻响,如春蚕食桑,细腻而富有韵律。墨汁在清水中渐渐晕开,由浅及深,最终凝成一池深邃的玄色,光洁如镜,能照见人影。
他提起一支兼毫湖笔,笔锋饱满而富有弹性。他凝神静气,目光沉静地注视着宣纸,仿佛在凝视着历史的长河与文明的星河。片刻,手腕轻悬,笔锋饱蘸浓墨,沉稳落下。
笔走龙蛇,力透纸背。
“道不远人。”
四个遒劲古朴、骨力洞达的行楷大字,一气呵成,跃然纸上。
最后一笔稳稳收住,笔锋如刀,力蕴千钧。墨迹在宣纸上微微晕染,边缘带着毛茸茸的生命感,仿佛这四个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从纸的纤维里自然生长出来,带着温热的呼吸。
李玄策缓缓搁下笔,后退一步,静静地凝视着这四字。青瓷灯温暖的光晕柔和地笼罩着墨迹,每一个笔画的转折、顿挫,都仿佛蕴含着无穷的意蕴。他仿佛看到父亲李长庚伏案修复古籍时专注的侧影,看到陈启明教授隔着屏幕见到祖父手稿时瞬间泛红的眼眶和颤抖的手指,看到陈省斋老先生在昏黄油灯下推演卦象时执着的身影,更看到无数像李念墨、像即将被引荐的瑞秋·张、阿列克谢·伊万诺夫这样的年轻探索者,眼中闪烁着为真理、为文明而燃烧的光芒……
“道不远人……” 他低声重复,声音在寂静的办公室里回荡,带着一种洞悉了某种永恒规律的深邃与平和。
文明的血脉,从未断绝。它流淌在古老的典籍里,镌刻在先贤的智慧中,更鲜活地跳动在每一个被其感召、被其点燃的心灵深处。真正的“道”,那关乎宇宙玄机、文明存续的根本之理,从来就不曾远离追寻它的人。它就在这文化的根脉里,在这薪火相传的共鸣中,在每一个被“文脉”真正感召而凝聚起来的智慧心灵之中。
窗外,城市的灯火如同地上的星河,与天穹之上的星光交相辉映。李玄策负手而立,身影融入这浩渺的光影之中。他的目光穿透了眼前的夜色,投向更辽远的时空。他深知,今夜这“文脉的召唤”所激起的涟漪,终将汇聚成推动文明巨轮前行的磅礴浪潮。宣纸上的墨字在灯下沉默,却仿佛有无声的惊雷,在心灵的原野上滚滚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