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一个清越而冷静的声音响起,是坐在李玄策侧后方的李念墨。她今天穿着一身利落的职业套装,长发束起,显得格外干练。她站起身,走到幕布前,修长的手指轻轻拂过画纸上那扭曲的蓝色线条和浓黑的漩涡,眼神锐利如刀,“天枢的‘梦境’,或者说感知,从来不是无的放矢。您还记得以前几次,他莫名的不安总是伴随着小范围但确实存在的异常地质活动或天气异变吗?虽然强度和范围都不足以触发常规警报,但模式惊人地相似。”她的目光转向那位老气候学家张教授,“张老,我们现有的全球冰川融化模型,是否有可能存在局部盲区?比如某些特定构造的冰架边缘、次级冰裂隙密集区,或者……受到近期某些未被充分纳入模型的、深层海洋环流异常暖流冲击的区域?这些区域的短期加速消融,是否有可能被整体平均数据所掩盖?”
李念墨的问题直指核心,逻辑清晰,带着科研工作者特有的严谨和基于对弟弟特殊能力信任而产生的直觉。会议室里顿时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
张教授推了推眼镜,看着那幅画,又看看李念墨严肃的脸,眉头紧紧锁起:“念墨博士的质疑……很有启发性。理论上,模型确实存在简化,尤其是对复杂边缘区域和短期极端事件的捕捉能力有限。但……”
“没有‘但’了!”李玄策斩钉截铁地打断,他的目光如同鹰隼,扫过在座每一个人,“基于天枢过往的预警能力,以及念墨提出的科学可能性,我判断,这个风险我们绝不能忽视!立即启动最高级别紧急数据核查通道!调用所有可用的最新资源——包括我们最新的高分辨率极轨卫星数据、深潜器记录、特别是部署在那些模型可能忽略的‘边缘敏感地带’的隐秘监测浮标数据!我要过去三个月,尤其是最近一个月的所有原始数据,进行交叉比对和深度分析!优先级:最高!时限:立刻!”
他的指令清晰、强硬,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整个智囊团瞬间被这突如其来的指令调动起来,如同精密的机器开始高速运转。加密电话被拨通,指令通过专线迅速下达。
时间在焦灼的等待中一分一秒流逝。智囊团会议室临时变成了指挥中心,李玄策坐镇其中,面前的多块屏幕分别显示着数据调取的进度、等待分析的队列以及加密通讯状态。李念墨坐在父亲身边,十指如飞地在键盘上敲击,协助筛选和预处理传回的零星数据片段,她的额角渗出了细密的汗珠,眼神专注得近乎燃烧。
终于,在令人窒息的数小时后,智囊团下属的数据支持中心负责人,一位脸色苍白但眼神极度亢奋的中年研究员,几乎是冲进了会议室。他甚至忘了敲门,直接冲到主屏幕控制台前,手指颤抖着插入密钥,调出了一幅全新的、覆盖着大片刺目红色的极地冰川融化动态速率图。
“李部长!各位专家!结果出来了!”他的声音因为激动和震惊而嘶哑,“综合了‘北斗-3’号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海龙-7’号深潜器在目标区域边缘的实地扫描、以及三枚隐秘部署在‘格陵兰东北冰裂走廊’的浮标传回的实时温度及位移数据……”
巨大的屏幕上,原本平缓的蓝色曲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如同失控火箭般陡然飙升的红色轨迹!这条红线清晰地标注在画面上一个特定的、被常规模型标注为“次级风险区”的边缘地带。
“……数据显示!”研究员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在过去的三个月中,尤其是最近六周,该区域冰川底部的消融速度,达到了常规模型预测值的……三倍以上!并且,其加速度曲线显示,这种消融速度仍在持续加快!冰体内部出现了大规模、连锁性的次级裂隙扩张!这……这完全超出了我们所有模型的预测范畴!海平面上升风险和相关联的极端气候事件触发阈值……被严重低估了!”
死寂!
会议室里陷入一片死寂。只有中央空调出风口的嘶嘶声,以及投影仪风扇转动的声音。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地盯着那条刺破天际、如同警报鲜血般的红色曲线。专家们的脸色瞬间变得无比难看,有人倒吸一口凉气,有人下意识地捂住了嘴。张教授的金丝眼镜滑到了鼻尖,他都忘了扶正,只是失神地盯着屏幕,喃喃道:“这……这怎么可能……怎么会这么快……”
李玄策缓缓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他的背脊挺得笔直,像一杆标枪。他深邃的目光死死锁住那条刺目的红线,仿佛要将它烙印进灵魂深处。儿子那充满恐惧的哭喊、画纸上扭曲崩裂的冰川和黑色漩涡、以及眼前这冰冷残酷的数据,在他脑海中瞬间贯通,形成一幅无比清晰、无比紧迫的灾难图景。
他深吸一口气,那吸气的声音在寂静的会议室里显得格外沉重。再开口时,他的声音低沉得如同滚动的闷雷,却蕴含着斩断钢铁般的决断力:
“天枢的感知……不是幻觉!”每一个字都像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这是大自然发出的、最严厉的警告!它告诉我们,现有的科学认知存在巨大盲区,我们面临的威胁远超预期!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灾害的阴影,比我们想象中更近、更狰狞!”
他的目光如电,扫过在场每一位专家,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和深沉的紧迫感:“我们的谈判策略,必须立即、彻底调整!‘损失与损害’机制,绝不能再是策略性搁置的边缘议题!它必须上升为此次巴黎谈判的核心诉求之一,是我们为子孙后代、为千千万万可能因气候剧变而流离失所的民众,必须守住的底线!也是我们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基于最新科学认知和人类良知,必须发出的最强音!”
他转向智囊团的核心成员,语速快而清晰:
“第一,立即组织精干力量,以这份最新数据为核心,重新全面评估全球特别是我国面临的海平面上升及关联性气候灾害风险,形成最高级别的紧急评估报告!报告要突出其紧迫性和颠覆性!
“第二,外交部、环境部谈判团队策略即刻调整!将‘损失与损害’机制的重要性提升至与减排目标同等地位!准备最详实、最具冲击力的科学论据(这份报告就是核心武器),阐述其必要性!底线要求,必须大幅提高!
“第三,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屿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协调,寻求共识和支持!我们要在巴黎,为那些最脆弱、声音却最易被忽视的国家和地区,争取一道实实在在的‘保险’!”
李玄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悲壮而坚定的力量,如同洪钟大吕,在会议室里回荡: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谈判!这是一场为未来、为生存而战的防线争夺!我们晚一步,子孙后代就多一分危险!我们退一寸,人类应对气候灾难的防线就崩塌一尺!巴黎,我们不仅要谈,更要赢!赢下这道关乎亿万生灵未来的生死防线!现在,立刻行动!”
指令下达,如同惊雷炸响。会议室内凝重的空气被瞬间点燃,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大战来临前的紧张与高效。键盘敲击声、加密通讯指令声、专家们急促的讨论声再次响起,但这一次,所有的声音都指向同一个目标——为了那份被低估的危机,为了那道必须守住的防线。李玄策伫立在屏幕前,那条刺目的红色曲线映在他深邃的眼眸里,仿佛燃烧着两簇永不熄灭的火焰。窗外的天空,不知何时,聚拢了厚厚的云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