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不换一种思路?”李长庚的声音带着一种启发性的引导,“让我们的系统,像这山间的云雾,像这流淌的溪水,像这生生不息的自然一样,拥有一种内在的‘柔性’?借鉴古人‘以水定时’、‘以风引动’的智慧,建立一个基于实时状态感知的‘呼吸’与‘脉动’机制?”
他走向白板空处,开始勾勒新的构想:“想象一下:运输臂不再是机械地按预设路线行走,而是像一条感知水流的大鱼,当它‘感知’到前方通道即将被占用(环境控制机器人正在精密操作),它便自动调整速度或短暂‘屏息’等待;环境控制系统在完成一次关键调温后,会主动向数据采集阵列‘示意’:‘此刻稳定,可采’;数据采集阵列也非死板地定时启动,而是在收到‘气稳’的信号后,才‘应时’而动,捕捉最完美的瞬间……它们之间,不是命令与服从,而是基于实时状态反馈的协同与共鸣,如同古建筑中精妙的榫卯,既有严密的咬合,又留有适应变形的‘余地’(安全冗余)。”
李长庚的话语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年轻工程师们的心中激荡起层层涟漪。古老的智慧之光,仿佛穿透了眼前技术的迷雾,照亮了一条全新的路径。一种醍醐灌顶般的兴奋感开始在会议室里弥漫。
“榫卯结构!”一个洪亮的声音突然从门口响起。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身材魁梧、穿着沾满油污工装的中年汉子大步走了进来,正是被李玄策特意从东北调来支援特种材料安装的王铁柱。他手里还拎着一个沉甸甸的工具包,黝黑的脸上带着风霜和爽朗的笑容。“李老这话说到点子上了!咱老祖宗盖房子那榫卯,看着简单,里面学问大着呢!卯眼留点‘余地’,榫头才能进得去,木头热胀冷缩也不怕它撑裂咯!这道理,跟李老说的那个啥‘柔性协同’、‘安全冗余’,可不就是异曲同工嘛!”他拍着大腿,声音洪亮,带着一种来自生产一线的朴素智慧,瞬间将高深的理论拉回了现实大地。
王铁柱的到来和他接地气的解释,如同点燃了最后一把火。孙浩猛地一拍桌子站起来,眼中再无迷茫,只剩下燃烧的斗志和灵感迸发的光芒:“我明白了!李老!王工!我们不是要强行控制每一个‘工’,而是要建立一个让它们能‘感知环境’、‘彼此沟通’、‘协同呼吸’的智能生态!就像……就像这大山里的万物共生!”
“对!仿生协同!”林薇也激动地站了起来,手指飞快地在键盘上敲击,“基于实时传感数据的动态调整算法!核心就是状态感知、信息共享、柔性决策和预设安全边界!我这就建模!”
接下来的十几个小时,指挥部里灯火通明,空气仿佛都因思维的激烈碰撞而升温。键盘的敲击声、激烈的讨论声、白板笔的沙沙声汇成一片。李长庚坐镇其中,时而点拨几句,时而陷入沉思。王铁柱也贡献了他多年在精密制造中积累的关于材料应力、振动传递的宝贵经验。古老的《考工记》智慧与现代前沿的算法、工程实践,在这简陋的板房里,在这西南的深山中,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融合。
深夜,当山风变得更加凛冽,吹得板房窗户呜呜作响时,新的算法模型终于建立完毕。林薇深吸一口气,颤抖的手指按下了“模拟运行”的按钮。
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盯住了大屏幕。屏幕上,代表各个子系统的动态图标不再是僵硬地沿着预设轨道移动。它们仿佛被注入了生命:运输臂在接近敏感区域时自动放缓了速度,如同猎豹在草丛中潜行;环境控制机器人完成一次高精度调温后,图标闪烁了一下,向等待的数据采集阵列发出一个柔和的绿色信号;数据采集阵列“感知”到信号,图标轻盈地亮起,精准地捕获了数据流……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如百鸟和鸣,在复杂狭小的空间内,达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和谐韵律。没有碰撞,没有冲突,只有高效、流畅、精准的协作!
“成功了!一次通过!”孙浩看着屏幕上跳出的“模拟完成,零冲突,精度达标”的绿色提示框,声音因激动而变调,猛地摘下眼镜,用力抹了一把脸。
短暂的寂静后,小小的会议室爆发出一阵压抑不住的欢呼!年轻工程师们激动地互相拍打着肩膀,有人甚至跳了起来。林薇的眼眶瞬间红了,她看向李长庚,声音哽咽却充满了由衷的敬佩:“李老!真没想到……真没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智慧,还能这样点亮我们最前沿的工程!这‘仿生协同算法’,简直是……简直是神了!”
王铁柱咧开大嘴笑着,用力拍着身边一个年轻工程师的后背:“瞧见没?老祖宗的宝贝多着呢!李老这就是点石成金啊!”
李长庚静静地站在欢呼的人群边缘,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温和而欣慰的笑容。窗外,浓重的山雾不知何时已悄然散去,一轮清冷的弦月高悬于墨蓝色的天幕之上,将皎洁的银辉洒向寂静的群山和灯火通明的工地。月光透过窗户,落在他花白的头发和肩头,仿佛为他披上了一层智慧的纱衣。他没有说话,只是目光深邃地望着屏幕上那些和谐舞动的图标,又仿佛透过它们,看到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烁着永恒光芒的古老智慧结晶,正穿越时空的阻隔,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焕发出新的、夺目的光彩。这光彩,照亮了眼前的工程,也照亮了通往未来的道路。远处山涧传来隐约的流水声,叮咚作响,宛如一首古老而永恒的歌谣,应和着这深山之中,今古交融的智慧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