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金兰厌胜劫 > 第926章 父亲的棋局(2015年7月25日)

第926章 父亲的棋局(2015年7月25日)(2 / 2)

李玄策的笔停了下来,目光锐利地盯着屏幕,仿佛能穿透虚空,看到父亲沉思的面容。

“所谓‘正’,就是国家提供的世界级科研平台、对顶尖人才的尊重礼遇、以及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这是根基,要持续夯实、宣传,但不必过分强调。”李长庚条理清晰,“而‘奇’,在于针对每个人的‘痛点’和‘契机’,利用我们的资源和网络,于无声处落子,化解阻力,创造无法拒绝的‘势’。”

“比如林景明,”李长庚分析道,“dARpA项目是枷锁,也是突破口。项目本身存在几个关键节点依赖外部合作方。如果我们能通过‘非官方’渠道,巧妙地将其中某个合作方近期卷入的财务丑闻或技术剽窃争议的‘边缘信息’,在不暴露来源的前提下,让林教授‘偶然’获悉呢?这足以动摇他对项目纯粹性和安全性的信任。至于他女儿,It的生物医学实验室并非铁板一块。她的研究需要一种极其特殊的稀有生物样本,目前全球只有三个地方有条件提供。如果,其中条件最优、审批最便捷的那个渠道,恰好在她需要的时候向她敞开了大门,并且整个过程看起来完全是学术合作的‘正常流程’呢?这能大大缓解她的压力,也间接解除了林教授的后顾之忧。关键在于‘自然’,‘意外’,让他觉得是运气,而非安排。”

李玄策在“林景明”的名字旁,快速地写下了“项目丑闻(非官方泄露)”、“女儿样本(学术通道)”,并在旁边画了一个小小的问号。

“陈哲的突破口在他妻子。”李长庚继续道,“她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源于不了解。我们可以安排一次‘偶然’的文化之旅。让她‘恰好’结识一位在国内生活多年、同样热爱社区活动、德裔背景的资深文化学者夫人。让这位夫人以朋友的身份,分享真实、生动、充满人情味的中国社区生活体验,展示其包容性。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至于FbI的阴影和陈哲的警惕心,则可以利用他对技术的痴迷。安排一次高水平的、非官方的国际技术沙龙,地点选在第三国。邀请他感兴趣的国内顶尖同行‘恰好’参加,进行纯粹的学术碰撞。让他感受到国内同行的实力与热忱,消除对官方接触的天然戒备。那些私企的挖角?”李长庚轻笑一声,带着洞悉世事的冷冽,“只要让他们‘偶然’得知,陈博士正在接触一个能实现他更大技术抱负的‘潜在机会’,并且这个‘机会’背后的支持力量深不可测,足以让那些私企的优厚条件相形见绌,他们的热情自然会降温。虚实结合,制造迷雾。”

笔记本上,“陈哲”的名字旁添上了“妻子(文化桥梁)”、“技术沙龙(非官方接触)”、“挖角(虚实迷雾)”。

“周敏院士最难,也最关键。”李长庚的声音透出凝重,“她的核心数据库转移,需要时间和技术。我们可以通过国内顶尖的数据机构,以‘学术备份’或‘灾难恢复’的名义,提供一套无缝衔接、安全等级极高的云同步方案,先解决技术可行性和安全性的担忧。这个过程本身就可以是漫长而低调的。她的衣钵传人,需要耐心。国内是否有他极为感兴趣的、处于世界前沿且恰好缺乏顶尖领军人的研究项目?可以通过周院士的渠道,‘不经意’地透露给他。用事业的前景,而非生硬的召唤,去吸引。至于那沉重的协议枷锁……”李长庚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斟酌措辞,“‘奇’中之‘奇’,在于寻找协议的‘裂缝’。那些大型药企并非铁板一块,内部利益纠葛复杂。如果能找到与周院士合作项目存在竞争关系的另一方势力,将协议中某些可能涉及‘过度限制学术自由’或‘潜在技术垄断’的条款,‘匿名’透露给相关学术伦理监督机构或媒体呢?当舆论和监管的压力让药企自顾不暇时,套在周院士身上的枷锁自然会出现松动。这需要极其精密的操作和对时机的完美把握,如同在刀尖上跳舞。”

李玄策在“周敏”名字旁重重写下“数据库(云同步方案)”、“传人(事业吸引)”、“协议(制造裂缝)”,并在最后四个字

书房里只剩下加密频道轻微的电流声和李玄策笔尖的沙沙声。他凝视着笔记本上那幅由父亲口述、他亲手描绘的“奇兵图”,红蓝线条交织,箭头指向不同的破局点,看似分散,实则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引凤归巢。

“《鬼谷子·捭阖篇》有言:‘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李玄策终于开口,声音低沉,带着一种棋手审视棋局的冷静,“父亲此计,深得纵横捭阖之妙。明修栈道(平台前景)为正,为阳;暗度陈仓(化解阻力)为奇,为阴。针对每个人的‘痛点’落子,或开(如为陈哲妻打开了解之窗),或阖(如对林景明项目隐患的沉默泄露),或阳(如展示给陈哲的同行实力),或阴(如对药企协议的暗中施压)。开阖有度,阴阳相济,方能于无声处听惊雷,在看似固若金汤的壁垒上,找到那‘几微’的缝隙,撬动全局。”

他拿起红蓝铅笔,在笔记本复杂的图谱中心,画了一个小小的阴阳鱼图案,将所有的策略囊括其中。

“我明白了,爸。”李玄策的声音透出决断,“‘汇智’小组会立刻行动。林景明那边的‘项目信息’和‘样本渠道’,由海外三号站负责,启用‘蒲公英’传递模式,确保绝对间接和自然。陈哲夫人的文化引路人选,国内‘文枢’小组有储备,立刻启动接触。陈哲的技术沙龙,由念墨通过她在加州理工的学术网络牵头组织,地点放在新加坡。至于周院士,”他顿了顿,笔尖在“制造裂缝”上点了点,“这是险棋。我会让陈思亲自负责,动用我们在欧洲的‘影子’资源,精准定位药企内部矛盾点,选择最合适的‘裂缝’和最安全的‘投递’方式。数据库同步方案,请母亲(方清墨)协调中科院计算所和生物信息中心,制定最高安全等级的预案。”

“好!”李长庚的声音带着赞许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玄策,你已得‘捭阖’之精髓。记住,人心是最大的战场,也是最复杂的棋局。落子要准,更要‘仁’。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回归故土,施展抱负,而非制造新的伤痕。这其中的分寸,你要时刻把握。”

“是,父亲。”李玄策郑重应道。

通话结束的提示音轻轻响起,加密屏幕暗了下去。书房里重新被台灯暖黄的光晕笼罩,只剩下笔记本上那幅由红蓝线条和阴阳鱼构成的、无声的战场。

李玄策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窗外,李天枢清脆的笑声似乎已经远去,夜更深了。而一场跨越重洋、关乎国运未来、以顶尖人才为棋子的宏大棋局,就在这静谧的书房里,随着父子间加密电波的消散,正式布下了第一枚关键的棋子。接下来的每一步,都需要鬼谷子的智慧,孙子的谋略,以及,一颗对这片土地深沉而炽热的仁心。他睁开眼,目光再次落在《鬼谷子》泛黄的书页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那枚压在书角的温润玉璧。无声的博弈,已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