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清墨的话语,如同清泉注入干渴的土地。屏幕那端,西疆的工程师们脸上疲惫的沟壑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抚平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认同、被鼓舞的激动和自豪。有人用力点头,有人攥紧了拳头,刘工更是摘下眼镜,用粗糙的手背飞快地抹了下眼角。
“方院士!有您这‘狰’之甲,有您这番话,我们心里就有底了!”刘工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哽咽,却异常洪亮,“再大的风沙,再冷的冬天,我们也一定把这条‘大动脉’给国家打通、护好!”
几乎在视频会议结束的同时,一份关于“墨玉\/曦珀”材料及其在西疆重大工程应用前景的加密简报,连同会议记录的要点,已经安静地躺在国安部常务副部长李玄策的办公桌上。
李玄策刚刚结束一个关于海上丝绸之路安全形势的研判会,眉宇间还带着未散的凝重。他解开领口的第一粒扣子,拿起那份还带着油墨清香的简报。目光迅速扫过材料特性描述和西疆团队的强烈反响,当看到方清墨引用《山海经》“狰”的典故来鼓舞士气时,他的嘴角几不可察地向上弯了一下,眼底流露出一丝独属于家人的温柔与骄傲。
然而,这份温柔瞬间被更深的思虑取代。他放下简报,踱步到悬挂在墙上的巨幅“一带一路”关键节点示意图前。目光精准地锁定在西疆那片广袤而复杂的区域。一条代表规划中重要能源通道的粗壮红线,正艰难地穿行于代表高山、沙漠、冻土的色块之中。方清墨团队的材料突破,无疑是给这条红线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但李玄策看到的远不止技术本身的价值。他看到的,是这项技术一旦成功应用,将极大加速这条战略通道的建成与稳固,提升国家在欧亚大陆桥西端的影响力。同时,他也清晰地嗅到了其中蕴含的、看不见的硝烟。如此具有战略价值的技术突破和工程节点,必然成为某些势力觊觎和破坏的目标。技术泄密、工程破坏、舆论抹黑……无形的暗流,可能比西疆的风沙更致命。
他回到办公桌前,拿起那支沉重的红蓝铅笔。在简报扉页西疆工程节点位置,画了一个醒目的蓝色圆圈。随后,他沉吟片刻,在蓝色圆圈旁,用遒劲有力的笔锋写下八个字:
润物无声,文化筑基。
这既是对妻子方清墨在视频会议中巧妙运用传统文化激发团队归属感和战斗力的高度赞赏,更是他即将部署工作的核心原则。
他按下内部通讯:“明远,陈思,立刻到我办公室。” 声音沉稳,不容置疑。
几分钟后,负责技术安全和国际情报分析的核心干将张明远与精通国际法与隐蔽行动的年轻干将陈思肃立桌前。
“西疆‘磐石’工程,关键技术节点取得重大突破,应用材料具有极高战略价值。”李玄策言简意赅,将简报推向他们,“这是国家发展的利刃,也必然招来暗处的毒蛇。我们要做的,不是大张旗鼓地炫耀,而是悄无声息地守护。”
他指着地图上那个蓝色圆圈:“第一,技术安全组(张明远),立刻启动最高级别保护预案。材料配方、生产工艺、关键参数,实行物理隔离与电子迷宫双重防护。所有接触核心信息的人员,进行忠诚与背景的二次深度筛查。任何试图窥探技术机密的异常信号,无论来自内部还是外部,必须第一时间预警、溯源、掐灭。记住,‘墨玉’的防御特性,就是我们工作的榜样——于无声处化解冲击。”
“第二,外勤与情报协同组(陈思),”李玄策的目光转向陈思,锐利如刀,“目标:西疆工程现场及所有潜在风险区域。任务:编织一张无形的安全网。排查所有可能威胁工程安全的外部因素——包括但不限于间谍渗透、破坏活动预谋、针对性的舆论煽动。利用我们在当地的‘线’,密切关注异常动向。行动原则:低调、高效、精准。就像‘曦珀’导光一样,把威胁的能量引导、分散、消弭于无形。同时,”他加重了语气,“全力保障方院士团队与西疆前线的技术交流通道安全、顺畅、无干扰。他们的对话,是技术落地的桥梁,也是凝聚人心的纽带,不容有失。”
“是!李部!”张明远和陈思齐声应道,神色凛然。
“还有,”李玄策补充道,手指轻轻点了点简报上“狰”的典故,“文化的根扎得深,抵御风沙的力量就强。后续所有与西疆工程相关的内部简报、安全宣传,可以适当融入这种扎根奋斗、守护家园的精神内核。让我们的战士,无论是科技尖兵还是安全卫士,都明白他们守护的是什么——不仅是钢铁管道,更是国家发展的血脉,是像‘狰’守护钟山一样,守护我们共同的未来。”
张明远和陈思领命而去,步伐沉稳有力。
李玄策重新拿起那份简报,目光再次落在妻子引用《山海经》的那段文字上。窗外,京城的华灯初上,流光溢彩。而在遥远的西疆,风沙依旧在苍茫的暮色中呼啸。他知道,一场围绕国之重器、围绕发展命脉的无声守护战,已在方清墨那番充满墨韵古风的激励之后,由他亲手拉开了序幕。润物无声,文化筑基,守护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人心凝聚的根,是那条穿越风沙、通往未来的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