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拆下客车座椅下的储物箱隔板!还有那些高强度塑料箱!”方清墨的声音在风中依然清晰冷静,“以木为骨,以塑为皮,以‘平准’之心为帆!”
王铁柱和周卫国毫不迟疑,立刻动手。王铁柱运用他锻造特种钢材的精准力量和对材料的深刻理解,用随身携带的多功能工具,巧妙地卸下客车座椅下坚固的储物隔板。这些隔板材质特殊,轻便且韧性极强。周卫国则发挥他物流安全督导的经验,快速拆解那些用来装载精密仪器的高强度防震塑料箱体。方清墨则如同一位最高明的裁缝和工程师,她将从同仁堂带来的、象征“民生平准”的几块特制药柜抽屉板材巧妙地嵌入其中,作为核心的“龙骨”和“浮力核心”。她的手指在材料间翻飞,利用生物材料仿生的知识,快速地进行着临时粘合与结构加固。
在方清墨的指挥和王铁柱、周卫国的全力配合下,不到十分钟,几艘造型奇特、闪烁着药柜木质光泽与塑料箱体冷光的“浮筏”竟然奇迹般地出现在桥面上!它们结构看似简单,却异常稳固,散发着淡淡的、令人心安的药香和栀子花的清雅气息(源自融入材料的特性)。
“快!所有人,上筏!”李长庚站在浮筏旁,须发皆张,如同一位指挥若定的老船长,声音洪亮而充满力量,“跟着金光走!不要怕!”
科学家和家属们如梦初醒,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相互搀扶着,迅速而有序地登上这几艘承载着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结晶的“诺亚方舟”。孩子们被紧紧抱在怀里,珍贵的资料和样本被牢牢固定在筏体中央。
“启程!”李念墨在平板电脑上按下最后一个指令。
“叮叮叮!叮叮叮!”青铜椽内的算珠跳动得更加急促而欢快,如同归家的游子心跳。那枚算珠每一次撞击椽壁,都让投射在惊涛骇浪中的金色航线光芒更盛一分。浮筏仿佛被无形的力量牵引,又仿佛被那激昂的《破阵乐》声波和算珠的节奏所推动,毅然决然地脱离剧烈摇晃的桥面,冲入狂暴的大海!
筏体入水的瞬间,巨浪几乎要将它们吞没。然而,那由药柜抽屉板材(象征“平准”之力)构成的龙骨核心,散发出柔和而坚定的光芒,如同定海神针,瞬间稳住了筏体。栀子花的清香弥漫开来,形成一层薄薄的能量场,削弱了拍击而来的巨浪力量。筏上的人们紧紧抓住筏体边缘的固定索,感受着筏身在浪峰波谷间起伏,却异常平稳。他们顺着那道在漆黑海天间开辟出的、由《丝路山水图》海路和《顺风相送》星图交织而成的金色航线,向着台风眼——那片狂暴中心唯一的、诡异的平静区域——勇敢地驶去!
就在浮筏即将冲入台风眼的边缘时,异变再生!
几架之前被青铜椽声波震伤的“铁鹞子”,似乎不甘失败,从更高的云层中俯冲而下,机腹下射出数道致命的激光瞄准射线,锁定了领头的浮筏!它们要在这最后的关头进行毁灭性打击!
千钧一发之际!
“叮——!!!”青铜椽内的算珠发出一声前所未有的、如同洪钟大吕般的震鸣!这声波不再是韵律,而是凝聚成一道肉眼可见的淡金色冲击波,呈扇形猛地扫向俯冲而来的“铁鹞子”!
“滋啦!砰!砰!”数声爆响!那几架“铁鹞子”如同撞上了一堵无形的音波巨墙,机身剧烈颤抖,激光射线瞬间紊乱消散,其中两架甚至凌空爆出更大的火花,打着旋儿坠入怒海!余下的也如同受惊的乌鸦,仓皇拉高,消失在浓厚的乌云之中。
与此同时,桥头靠近陆地的一端,一位不知何时出现的、衣衫褴褛的盲眼老艺人,盘坐在湿漉漉的地上,仿佛与这风雨融为一体。他怀中抱着一把油光发亮的旧三弦,布满老茧的手指猛地拨动琴弦!
“铮——!嗡——!”
一道苍凉、古朴、却又蕴含着不屈意志的弦音,如同实质的利箭,穿透狂风暴雨,直追那几架逃窜的“铁鹞子”。弦音所过之处,空气仿佛都泛起涟漪。那几架“铁鹞子”周围,突然出现一大群嗡嗡作响、闪烁着红光的微型无人机(蜂群),试图进行集群攻击。然而,这蕴含着古老韵律和民间艺人全部精气神的弦音扫过,那群微型无人机如同被无形的重锤击中,瞬间在空中集体爆裂,化作一片细碎的火星,被风雨迅速浇灭!
浮筏上的人们目睹了这惊心动魄又充满神迹的一幕,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和劫后余生的泪水。他们安全地冲入了台风眼。
台风眼内,是诡异的平静。天空呈现出一种深邃的墨蓝色,四周是高达万米、缓缓旋转的、如同巨墙般的黑色云壁。阳光艰难地穿透云层顶端,投下几道圣洁的光柱,照耀在波光粼粼的、相对平静的海面上。浮筏在金色的航线上平稳航行。
科学家们纷纷拿出临行前准备好的小刻刀,利用青铜椽(其碎片或拓印下的纹路)作为模具,在浮筏的备用木料上,虔诚地刻下象征平安归航的舟形图案。每刻下一刀,青铜椽内的算珠跳动声就仿佛在为他们计数,给予他们无尽的力量和信心。那“叮叮”声,此刻听来是如此悦耳,如同归家的钟声。
当最后一艘浮筏安全驶出台风眼,沐浴在祖国海岸线外的阳光下时,那根历经千年沧桑、在此刻力挽狂澜的北魏青铜椽,在桥墩上发出一声悠长而满足的叹息般的嗡鸣,仿佛完成了它跨越时空的使命。嗡鸣声渐渐低沉、消散。它静静地矗立在原地,身上的金色纹路缓缓褪去,重新变回那根布满铜锈与海洋痕迹的古物。然而,在它内部,那枚磁石算珠嵌入的孔洞周围,却留下了一圈圈细微而玄奥的撞击凹痕。这些凹痕的排列组合,隐隐透出一种非中土的、带着神秘几何美感的韵律,细看之下,竟与遥远的玛雅文明历法中的某些核心符号有着惊人的神似……
这根青铜椽,不再仅仅是一件文物。它成为了这座跨海大桥新的精神象征,成为了迎接游子归家、守护国门安宁的无形界碑。它的故事,将与《破阵乐》的雄壮、《郑和航海图》的豪迈、栀子花露的生机、民生药柜的平准、算珠归家的渴望,以及那盲艺人弦音中的不屈意志一起,被海风传颂,被历史铭记。
李长庚站在海岸边临时指挥所的了望台上,望着远处平安归来的浮筏,望着那根重新归于沉寂却已升华的青铜椽,苍老的眼眸中映照着雨后天边初现的彩虹,轻声低语,仿佛在与历史对话,又似在告慰先灵:“归巢终章,亦是……盛世序曲。” 风雨渐歇,阳光刺破云层,照亮了归途,也照亮了未来更广阔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