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金兰厌胜劫 > 第920章 中药柜前的民生秤(2015年6月30日07:00)

第920章 中药柜前的民生秤(2015年6月30日07:00)(2 / 2)

当秤杆初具形态,王铁柱用特制的钳子将其夹起,猛地浸入旁边早已准备好的一桶清冽井水中。“嗤啦——”一声巨响,白汽蒸腾!就在水汽弥漫的瞬间,李玄策手腕一抖,那枚磁石算珠精准地嵌入秤杆顶端预留的凹槽中,稳稳地成为了秤砣。

奇妙的事情发生了!

当这柄由捣药杵锻造的秤杆,嵌着暴雨算珠为砣的“民生秤”刚刚成型,方清墨捧起那盆被雨水打落了不少花瓣的栀子花,轻轻放在秤旁的地面上。馥郁清雅的栀子花香,如同有生命般,丝丝缕缕地扩散开来,温柔地拂过每个人的鼻尖,也漫过了那排巨大的红木药柜。

就在栀子花香最浓郁的那一刻,秤杆上那原本模糊的刻度星点,骤然亮起柔和而坚定的金光!金光并非静止,而是沿着秤杆缓缓流动,最终在秤杆中央汇聚成一行古朴苍劲的篆字——《管子·轻重篇》中的警句:“岁有四秋,而分四时,物不得有常固,而衡之以平准!”(意指:一年有四季收成,万物价格不能一成不变,需要用平准之法来调节平衡!)

这光芒仿佛带着一种奇异的安抚力量,瞬间抚平了店堂内大半的躁动。人们惊奇地看着这把发光的秤,看着那行流转的金色文字。

“当归屉里藏《盐铁论》,黄芪秤盘浮‘均输’印……”方清墨轻声念着,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玄策,这药柜,或许就是先贤留给今日的‘平准仓’!”

李玄策心领神会。他手持那柄新铸的、散发着微光与栀子花香的民生秤,缓步走到巨大的药柜前。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一个个抽屉。然后,他伸出手,毫不犹豫地拉开了标着“黄芩”的抽屉。

“哗啦——”一声轻响。

没有药香溢出,也没有药材出现。但就在抽屉被拉出的瞬间,店堂里靠近门口悬挂价格牌的地方,突然有人惊喜地喊了起来:“降了!菜价降了!小白菜,三块五一斤了!” 只见那张写着“小白菜 ¥6.5\/斤”的标签,上面的墨迹如同被水洗过一般迅速淡化消失,重新浮现出“¥3.5\/斤”的字样!

人群一片哗然,继而爆发出难以置信的欢呼!

李玄策面色沉静,眼神锐利如鹰隼,审视着民生秤上流转的光芒和药柜的反应。他又尝试着轻轻推回“黄芩”抽屉,再拉开“白术”抽屉。这一次,原本飞涨的鸡蛋价格牌,数字也悄然回落了一档。

“神了!真神了!”老掌柜激动得胡子直抖,他颤巍巍地捧起一本泛黄的《本草纲目》,撕下一页,投入旁边一个小香炉中。纸张燃烧,散发出独特的草木灰烬气息,与栀子花香、药香交融。“百草皆可医人疾,今朝药柜平民生!祖宗传下的宝贝,显灵了!”他老泪纵横地喃喃道。

药童也看呆了,他兴奋地跑前跑后,学着李玄策的样子,尝试着拉动不同的抽屉。拉出“甘草”屉,米价应声微跌;推入“人参”屉,原本高企的食用油价格也稳定下来。这巨大的红木药柜,此刻仿佛真的化身为一台精妙的“经济稳定器”,每一个抽屉的开合,都在无形中拨动着市场那根敏感的神经。

周卫国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和雨水,看着这神奇的一幕,咧开嘴笑了:“嘿!这比搬花堵漏可带劲多了!”他看向李玄策的目光充满了敬佩。

方清墨站在李玄策身边,手轻轻搭在丈夫的臂弯上,感受着他身体的紧绷与专注。她的目光温柔而坚定,低声说:“以古为鉴,以物载道。玄策,这‘轻重之术’,终究要落在‘民心’二字之上。”她指的是《管子》中的核心思想。

李玄策微微颔首,握着民生秤的手更稳了。他看着眼前因价格回落而逐渐平息焦虑的人群,看着药童稚嫩而认真的脸庞,看着老掌柜焚书祈祷的虔诚,看着王铁柱脸上如释重负的笑容,看着周卫国眼中朴实的喜悦,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暖流。这不仅仅是运用古老智慧化解危机,更是触摸到了民心最朴素的渴望——安稳、公平、免受恐慌的侵扰。

就在这时,他的目光再次无意间扫过药童最初在青砖上刻下的那道“K线缺口”痕迹。雨水的浸润下,那刻痕似乎更深了些,而且,在刻痕边缘的细微纹理中,隐隐约约,仿佛有无数微小的水珠在凝聚、排列,形成一种极其复杂的、类似等高线或气压图般的抽象图案。这图案一闪而逝,若非李玄策感知敏锐,几乎无法察觉。

他的心头猛地一跳。这青砖上的刻痕,似乎不仅仅反映了市场的恐慌,更深层次地,它仿佛在无声地记录着、映射着此刻笼罩在城市上空,那场越来越狂暴的台风所带来的、无形的巨大压力!这压力,正通过这特殊的“媒介”,以这种近乎玄奥的方式显现出来。

李玄策不动声色地收回目光,将这份惊悸深深埋入心底。他轻轻将“黄芩”抽屉推回原位,药柜发出一声沉闷而悠长的“咔哒”声,如同一个古老的承诺被重新封存。他举起手中的民生秤,那秤杆上的金色篆字光芒渐渐内敛,磁石算珠也恢复了温润的质感,只有淡淡的栀子花香,依旧萦绕在充满希望与惊叹的店堂之中,与窗外的倾盆暴雨,形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民生风雨图”。

“雨还在下,”李玄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但只要人心不乱,知道轻重缓急,知道互相扶持,再大的风雨,我们也能找到那杆稳住生活的秤。”他看向窗外迷蒙的雨幕,目光似乎穿透了厚重的云层,投向了更远的地方,那里,另一场关乎国运与归途的风暴,正在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