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金兰厌胜劫 > 第901章 紫砂壶中的芯片困局(2015年5月1日 11:20)

第901章 紫砂壶中的芯片困局(2015年5月1日 11:20)(2 / 2)

就在第三声叩击余音未绝之际,壶壁上那副由茶渍构成的“散热电路图”,如同被注入了灵魂,骤然发生了变化!

原本只是湿润的褐色痕迹,瞬间像是被无形的刻刀加深、固化!更令人震惊的是,图案的线条和节点开始扭曲、变形、重组!茶渍的颜色也由浅褐转为深沉的古铜色,并且浮现出细密精美的纹饰——那纹饰,竟是中国古代青铜编钟上常见的“窃曲纹”、“蟠螭纹”!尤其在图谱的核心散热节点位置,茶渍赫然凝聚、凸显出一个极其清晰的纹样单元——那正是《周礼·考工记》中详细记载的、用于铸造“凫氏钟”以确保其音色纯净、消除杂音的独特声学腔体结构——“凫氏钟隧”!

“凫氏钟隧?!” 中方一位精通古代工艺的老专家失声惊呼,“这是《考工记》里记载的,用于引导声波、消散多余震动、确保钟声清越的核心结构!”

此刻,这个古老的、用于消散声波能量的结构,正由紫砂壶壁的茶渍清晰地“复现”出来,并且完美地嵌套、融合进了那副散热通道图谱的核心位置!仿佛在无声地阐述着一个真理:热,也是一种能量波;散热之道,与消声之道,在能量疏导的本质上是相通的!

“oh! y God!” 范德维尔猛地站了起来,椅子腿在地板上刮出刺耳的声音。他再也顾不上仪态,几步冲到会议桌前,俯下身,几乎要把脸贴到紫砂壶壁上,手指颤抖着,想要触碰却又不敢,口中语无伦次:“这…这结构!这能量引导路径!完美的非对称流道!主动引导涡流分散热点!…上帝啊!这比我们实验室模拟的最优解还要精妙!这…这难道是…热力学版的‘凫氏钟隧’?!” 他猛地抬头,看向李长庚,眼中充满了震撼、狂热和不可思议,“professor Li!这…这就是你们提出的解决方案?!用…用紫砂?用声波引导热流?!”

李长庚这才缓缓将紫砂壶中的茶汤分入品茗杯,茶香四溢。他端起一杯,递给激动不已的范德维尔,声音依旧平和,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范德维尔先生,请喝茶。紫砂之妙,在于其‘双气孔’结构,可透气而不透水,吐纳之间,调节温度,涵养茶香。这与芯片散热,引导热能‘有序流动’而非‘无序堆积’,其理一也。这‘凫氏钟隧’,乃我华夏三千年前,为疏导声波能量所创。声波与热流,皆是能量波动。疏导之道,古人早已指明:‘凡为钟…薄厚之所震动,清浊之所由出,侈弇之所由兴,凫氏为钟隧以调之。’(《考工记·凫氏》)今以古人之智,解今人之困,有何不可?”

他顿了顿,看着范德维尔捧着茶杯却忘了喝的样子,继续道:“紫砂,源于大地,蕴五行之精;《考工记》,成于匠心,藏物理之奥。这壶壁上的‘图’,并非神迹,而是紫砂材质在特定热力条件下,其天然微观结构与流体相互作用的直观显现,恰如古钟之隧疏导声波。它启示我们,散热之道,未必需要最昂贵的材料和最复杂的堆叠,而在于理解能量流动的本质,并为其设计最顺应自然的‘通道’。这,或许就是你们一直在寻找的,突破热管理瓶颈的钥匙——一条基于仿生学与古老声热能量转换原理的新路径。”

范德维尔捧着温热的茶杯,感受着紫砂杯壁细腻的触感和碧螺春的清香,再看向那紫砂壶壁上由茶渍“绘”就、蕴含古老智慧的“散热-消声”复合结构图,最后目光落在李长庚那双深邃而智慧的眼眸上。他脸上的傲慢与优越感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敬畏和对未知智慧的震撼。他张了张嘴,半晌,才用干涩的声音艰难地说道:“professor Li… 我… 我需要立刻联系总部!这份…这份‘来自东方的启示’,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研发方向!这绝不是捆绑条款可以衡量的价值!请…请务必给我们时间重新评估合作方案!”

僵局,被一把紫砂壶和三千年前的《考工记》智慧,瞬间打破!

会议室内凝固的空气开始流动。中方人员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又充满自豪的神情。李玄策嘴角泛起一丝深邃的笑意,看向父亲的目光充满了敬重。王铁柱则死死盯着那紫砂壶壁的图案,尤其是那些“凫氏钟隧”纹样覆盖的节点,又低头看了看自己一直紧紧攥在手中的一个特制小金属盒——里面静静躺着那枚在苏州缂丝机上立下奇功、梭尖残留着一点幽蓝冷光的钢梭。一个大胆的、将古法淬火与新型散热结构相结合的灵感火花,在他脑海中猛烈迸发!

谈判暂停,进入技术团队的紧急闭门磋商阶段。李玄策一行人走到“听松苑”的观景露台。太湖的风带着水汽和茶山的清香拂面而来。

“爸,您这一手‘紫砂演图’,真是神来之笔!” 李念墨的声音通过加密耳机传来,她虽未亲临,但通过实时影像目睹了全程,声音充满兴奋,“我已经开始建模,将‘凫氏钟隧’声学结构转化为热管理模型,结合紫砂的微观特性,初步模拟结果非常理想!”

李长庚望着烟波浩渺的湖面,轻轻摩挲着手中那把温润的西施壶,缓缓道:“非我之功。乃先民智慧,藏于器,载于书,静待有缘人发掘耳。《考工记》有云:‘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今日之事,不过‘材美’(紫砂)、‘工巧’(古法智慧)与‘天时’(谈判僵局)、‘地气’(太湖之畔)相合罢了。”

方清墨若有所思地看着壶壁上渐渐干涸、但纹路依然清晰的茶渍图案:“这紫砂泥料…其矿物成分和独特的‘岩韵’,似乎与之前鲁班锁木材(第899章伏笔)、以及王铁柱钢梭淬火液残留的那种活性成分,在能量导性上有着某种奇妙的共鸣?或许,它能成为承载和稳定那种特殊冷却介质的最佳基材?”

王铁柱闻言,猛地抬起头,眼中精光爆射,他用力拍了一下大腿:“对!部长!方院士!我正有此想!那钢梭尖上的‘冷火’,如果能嵌入这种仿‘凫氏钟隧’的紫砂散热结构里,就像把寒玉嵌进了暖玉的脉络中,冷热相济,说不定能爆发出远超我们想象的散热效能!这紫砂壶,不仅破了芯片的局,还给我们连上了淬火的线!”

李玄策负手而立,远眺湖光山色。风吹动他的衣角。他的目光仿佛穿透了眼前的山水,看到了更深远的地方——芯片散热的困局即将破开,一条融合了古法淬火、紫砂材质、声学结构的全新道路正在眼前铺展。而这把小小的紫砂壶所蕴含的“调燮阴阳,疏导能量”的古老哲学,又何尝不是应对未来更多复杂挑战的智慧源泉?

“一壶开混沌,古技启新章。” 他低声吟道,声音随风飘散,带着破局的欣慰与对未来的无限期许。太湖的波光,映照着他眼中深邃的光芒,如同蕴藏着下一个亟待破解的国运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