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金兰厌胜劫 > 第894章 风筝线上的教育革命(2015年4月1日 10:30)

第894章 风筝线上的教育革命(2015年4月1日 10:30)(2 / 2)

王铁柱早已将目光锁定在银杏树主干上另一个巨大的、形似钟磬的树瘤上。他大步上前,手中的特制锻锤在树瘤表面精准地敲击、试探。每一次敲击,都发出沉闷而悠远的回响,仿佛在叩问这千年古树的灵魂。他洒下那些闪着微光的合金粉末,粉末遇到树瘤渗出的树脂,竟发出滋滋的轻响,如同淬火。

“顾老,借您教鞭一用!”王铁柱沉声道。顾老师下意识地将手中那根磨得光滑油亮的枣木教鞭递了过去。王铁柱接过教鞭,深吸一口气,眼中精光爆射。他以教鞭为引,以锻锤为锤,以那千年树瘤为砧,开始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锻打”!

“铛!铛!铛!”

不再是沉闷的敲击,而是如同洪钟大吕般的清越震鸣!每一次锤落,树瘤的形状都在合金粉末和树脂的作用下发生微妙的变化,杂质被剔除,纹理被重塑,渐渐显露出一口古朴厚重、泛着金属与木质交融光泽的巨钟雏形!钟体上,天然的木纹在王铁柱神乎其技的“锻打”下,竟隐隐浮现出山川草木、鸟兽虫鱼的图案,充满了自然的灵韵。

当最后一下锤击落下,王铁柱猛地将通红的锻锤插入随身携带的冷却水槽中,“嗤——”的一声,白汽蒸腾!与此同时,那口由千年银杏树瘤“锻打”而成的巨钟,仿佛被注入了生命,通体散发出温润而庄严的光芒。

王铁柱抹了把汗,退后一步,对着巨钟,运足中气,如同古时的力士,猛地撞响了钟身!

“咚——!!!”

一声浑厚、悠远、涤荡灵魂的钟声,瞬间传遍了整个崮顶草甸,压过了所有的喧嚣!钟声仿佛有形有质,化作一圈圈金色的涟漪,以巨钟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开来!

奇迹发生了!

随着钟声的涟漪扫过那全息私塾的影像,私塾墙壁上、空气中,那些原本属于《千字文》的文字,如同被注入了新的灵魂,纷纷飘飞起来!它们在金色的声波中分解、重组、升华!古老的篆隶楷书,在光影中流转变幻,最终定格为一行行清晰、规整的简体文字,赫然构成了一张悬浮于空中的、散发着柔和金光的课程表!

课程表最上方,八个大字如同北斗悬天,熠熠生辉:

“有教无类,何拘校舍?”

这八个字,仿佛带着孔夫子的千年喟叹,又饱含着对未来的坚定信念,重重地敲击在每一个人的心上。

顾老师早已是老泪纵横,他颤抖着手指着空中的课程表,对着身边同样激动不已的村民和孩子们,声音哽咽却无比洪亮:“看!看见了吗?老祖宗的话在发光!学堂在心里!在风里!在水里!在这老树身上!只要想学,哪里都是课堂!”

李玄策的身影此时也出现在了人群后方,他并未上前,只是静静地望着眼前这震撼人心的一幕——风中翻飞承载《千字文》的竹简、水中供能的神秘浑仪、古树“锻造”的洪钟、声波凝聚的金色课程表……还有村民们脸上重新燃起的希望和孩子们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他的嘴角,缓缓勾起一抹深邃而欣慰的笑意。他对着微型通讯器低语了几句。

很快,几辆带有通信标识的工程车悄然驶近。技术人员迅速在银杏树周围架设起轻便的5G信号增强设备。李长庚将浑仪装置与全息投影系统,巧妙地通过特制的生物兼容性接口,“嫁接”到了这株千年银杏树深扎地底的根系网络之中。银杏树庞大的根系,成为了天然的、覆盖整个山区的生物信号中继器!

“顾老,”李玄策这才走上前,握住了老校长颤抖的手,他的声音沉稳而充满力量,“这棵千年银杏,从今往后,就是咱们这片山区的‘地标路由器’。利用最新的5G技术,我们可以把最好的老师、最优质的课程,通过‘风筝云课堂’,送到每一个有屏幕的地方——村委活动室、乡亲们的家里、甚至田间地头!镇中心小学会派骨干教师轮流线上授课,也会定期派老师下来实地辅导。咱们自己的老教师、有知识的乡亲,都可以成为‘云课堂’的助教!这所学校,撤不了!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飞得更高,扎根更深!”

孩子们欢呼雀跃,大人们喜极而泣。顾老师紧紧握着李玄策的手,泣不成声,只是用力地点头。阳光透过银杏树新发的嫩叶,洒下细碎的金光,照亮了空中那依旧悬浮着的金色课程表,也照亮了每个人脸上的笑容和希望。

周卫国看着眼前的一切,默默地从货郎车上拿起一大把崭新的铅笔头。这些铅笔头,是他特意收集的,来自城市里孩子们用剩的短铅笔,每一支都还能写很久。他走到孩子们中间,像分发糖果一样,将铅笔头塞进他们的小手里,憨厚的脸上露出笑容:“拿着!好好学!以后用这铅笔,给咱这‘风筝课堂’写故事!”

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接过铅笔头,好奇地翻转着。突然,她指着铅笔末端包裹橡皮的金属箍:“叔叔,这里面…这里面有亮晶晶的小石头!像星星的碎片!”阳光正好照在金属箍的缝隙里,折射出一点极其细微却璀璨的、带着奇异色彩的矿物结晶微光。

王铁柱闻声,锐利的目光瞬间锁定了那点微光。作为特种钢材淬火工艺师,他对各种矿物有着职业性的敏感。他快步上前,小心翼翼地接过铅笔头,用随身携带的放大镜仔细观察金属箍缝隙里那点微小的结晶,脸色微微一变,低声对李玄策和周卫国道:“这…这光泽和晶型…像是某种罕见的伴生稀土矿!这种铅笔头的金属箍是回收合金做的,源头可能就在我们附近山里!”

李玄策眼中精光一闪,拍了拍周卫国的肩膀:“卫国,你这货郎,可真是‘捡到宝’了。看来,咱们这沂蒙山,不仅文脉深厚,地下的宝贝,也该见见天日,为孩子们的新学堂添砖加瓦了。”

山风依旧,吹动着漫天飞舞的风筝,也吹动着银杏树上新生的绿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为这场扎根于古老智慧、绽放在科技枝头的教育革命,奏响一曲充满希望的未来之歌。那根曾经穿着《千字文》竹简的风筝线,虽然断了,却已化作了无形的信息桥梁,将知识的种子,乘着春风,播撒向大山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