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冷的玻璃器皿握在手中。方清墨的目光如同最精密的扫描仪,一寸寸检视。无菌封口膜完好,培养基颜色正常,菌落生长状态似乎也与记录一致……然而,就在她指尖触碰到培养皿边缘的刹那,一种极其细微的、源自无数次实验培养养成的、对生命韵律的直觉感知,让她心头猛地一沉——不对!这菌落表面细微的绒状结构,那微乎其微的色泽差异,与真正的母本相比,少了那份源于她亲手培育的、独特的生命活力!它更像一件完美的仿品!
冷汗,瞬间浸湿了她贴身的羊绒衫。
就在这时,她眼角的余光瞥见冷藏库角落的工具台上,安静地躺着一本线装书。那是她闲暇时翻阅的宋代林洪所着《山家清供》,翻开的页面,正是记载着古人用“蓬糕”验毒的方法——“遇毒则色变如靛”。
一个念头如同闪电劈开迷雾!
方清墨没有丝毫迟疑,她一手紧握那可疑的培养皿,一手抓起那本《山家清供》,转身冲出冷藏库,直奔旁边的准备间!那里有她刚刚配制好、准备用于另一组实验的薏米提取液,乳白色的浆液盛放在玻璃烧杯里。
食堂里,所有人的目光都因这一连串的动静聚焦在她身上。研究员们停下了搅动粥勺的手,李念墨紧抿着唇,眼神锐利如鹰隼,护在还有些惊魂未定的李天枢身前。气氛骤然紧张得如同拉满的弓弦。
方清墨对周围的注视恍若未觉。她冲到准备台前,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她拿起那本《山家清供》,目光扫过那泛黄的纸页上竖排的繁体字,清越而沉稳的声音在寂静的食堂里响起,带着一种抚慰人心的奇异力量,像是在吟诵古老的偈语:
“林洪先生有云:‘蓬蒿之属,遇毒则色变如靛,此天地相生相克之理也。’”
话音未落,她手腕一扬,杯中那乳白粘稠的薏米浆液,如同一条小小的瀑布,精准而迅疾地泼向旁边开放式培养架上放置的几排备用培养皿!这些器皿,包括她手中那个可疑的“母本”,都暴露在空气之中。
“滋——!”
异变陡生!
当薏米浆液溅落到其中几个培养皿表面时,特别是接触到方清墨手中那个“母本γ”培养皿边缘的瞬间,那原本透明无色的玻璃壁上,竟瞬间浮现出大片大片妖异、刺目的幽蓝色荧光!那光芒如同鬼火,在室内光线下显得格外诡谲!而被泼中的那几个器皿本身,也发出了极其轻微、却令人牙酸的“滋滋”声,仿佛在被无形的力量腐蚀!
“啊!”有研究员忍不住惊呼出声。
然而,更令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就在方清墨手边,一个不起眼的紫砂小药瓮——那是她习惯用来临时存放一些对环境要求极高的小样本的——瓮口原本用透气纱布封着。此刻,瓮内原本沉寂的一点微弱的、几乎看不见的菌丝,在薏米浆液泼洒带来的微弱气流和那妖异蓝光的刺激下,竟仿佛被注入了生命!菌丝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微微膨胀、舒展,瓮中同时发出了一声极其轻微、却又无比清晰的嗡鸣!
那声音,如同深山古寺里被轻轻敲响的铜磬,空灵、悠远,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生机与喜悦,穿透了食堂里的紧张气氛,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
方清墨低头凝视着紫砂药瓮,又抬眼冷冷扫过那几个闪烁着妖异蓝光的培养皿,嘴角抿成一条坚毅的直线。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金石之音,在幽蓝的荧光和清越的瓮鸣中回荡,是对窃贼最冰冷的嘲讽,也是对真正生命最深的敬意:
“陶瓮养菌,如君子养玉,温润蕴灵,自有其脉。窃者不识天地之气,不明天地之理,徒得形骸,又有何用?”
话音未落,早已接到李念墨暗中通知的安保人员,如同猎豹般从食堂侧门冲入,目标明确地扑向一个正假装低头喝粥、穿着蓝色工装的身影!那身影反应极快,猛地掀翻桌子试图阻挡,滚烫的腊八粥飞溅开来,引起一片惊呼。
混乱中,那人身手矫健地撞开人群,试图夺路而逃!就在他侧身撞开一名研究员,身体腾空的瞬间——
“叮当!”
一枚约三寸长、造型古朴奇特的青铜飞镖,从他工装上衣的口袋里滑落出来,掉在冰冷光滑的地砖上,发出清脆的金属撞击声。飞镖的尾部,清晰地镌刻着一个与桂圆核内金属光泽同源的、繁复而充满异域风情的纹样——一个层层嵌套、中心仿佛有眼睛的几何图案。
玛雅纹!
安保人员如虎扑食,瞬间将其死死按在地上。那人挣扎着,目光怨毒地扫过地上的青铜镖,又死死盯住方清墨和她手中那个正发出空灵清鸣的紫砂药瓮,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惊骇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
方清墨没有看那被捕的间谍。她弯腰,小心翼翼地拾起地上那张被溅上几滴腊八粥的食材采购清单。粘稠的米浆晕染开墨迹,在“桂圆”、“莲子”、“百合”、“芡实”等字迹旁,留下不规则的淡褐色痕迹。她凝视着这份沾着人间烟火气的清单,眼神深邃。没有人知道,在这份看似普通的清单背面,用实验室特制的隐形药水,记录着一组由特定食材序列构成的、独一无二的生物信息密码——那正是为几位即将归国的顶尖生物科学家准备的、用于通过特殊生物识别的dNA密钥。腊八粥的暖香依旧在食堂里弥漫,与冷藏库渗出的寒气、地上青铜镖的冰冷、以及紫砂药瓮的清鸣交织在一起。一场围绕生命密码的无声暗战,在古老的食验智慧面前,尘埃落定。而那份沾着米浆的清单,正静静地躺在方清墨温热的掌心,如同一个沉默的承诺,指向更远的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