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金兰厌胜劫 > 第839章 秀芹的“小院外交” (2014年6月30日)

第839章 秀芹的“小院外交” (2014年6月30日)(2 / 2)

“舅舅,洗手吃饭!”张小辉喊了一声。

“哎,好。”李玄策应着,走到院角的自来水管旁洗手。

一家三口围着小石桌坐下。王秀芹给儿子盛了满满一碗绿豆粥,又夹了一筷子拍黄瓜放到他碗里:“尝尝,老张家自己种的,味儿正。”

李玄策咬了一口黄瓜,脆生生的,带着天然的清甜,暑气似乎都消了一半。“嗯,真不错,还是这种老味道好。”他赞道。

饭吃得差不多了,气氛温馨而放松。王秀芹像是忽然想起什么,用筷子轻轻点了点桌面,语气如同闲话家常:“玄策啊,今儿后晌,老张大哥和李婶过来坐了会儿。”

“哦?”李玄策抬起头,咽下嘴里的粥,看向母亲。他知道母亲不是无故提起邻里串门的人。

“老张大哥说,社区那新开的养老食堂,菜做得太咸。”王秀芹的语气平实,像是在说今天黄瓜很脆一样自然,“他说提过意见,不管用。他担心老伙计们吃咸了血压高。李婶呢,是愁她家小孙子认字坐不住,还愁小学放学太早,三点半,家里没人接孩子,送托管又贵又不放心。”

她顿了顿,看着儿子,眼神里没有抱怨,只有一种平和的陈述:“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可听着吧,又像是压在老哥哥老姐姐们心上的石头。过日子,不就图个顺心顺意么?吃不好,孩子没人管,心里可不就憋着股火?”

晚风拂过,葡萄叶子轻轻摇曳,筛下细碎的光斑在李玄策脸上跳动。他夹菜的动作停了下来,静静地听着母亲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着这些来自巷陌深处的“大事”。他深邃的目光落在母亲温和而带着关切的脸庞上,又掠过旁边正竖着耳朵听、眼神里带着点懵懂思索的张小辉。

忽然,李玄策的嘴角微微向上扬起,不是那种面对下属或同僚时的沉稳笑意,而是发自内心的、带着暖意甚至一丝孩子气的钦佩笑容。他放下筷子,身体微微前倾,声音低沉而清晰,带着毫不掩饰的赞许:“妈,您这可是最了不起的‘小院外交’啊!”

“外交?”王秀芹一愣,随即失笑,“我个老婆子,懂啥外交?就是街坊邻居拉拉家常。”

“不,妈,”李玄策摇摇头,神情认真起来,“您不懂那些虚头巴脑的术语,可您做的,恰恰是最根本、最扎实的工作。您坐在这葡萄架底下,听着张大爷、李婶他们掏心窝子的话,这就是最原汁原味、不带半点水分的社情民意!是咱老百姓心里头最真切的盼头和难处。民生无小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孩子上学,老人吃饭,哪一件拎出来,不是连着千家万户的心?”他的目光扫过张小辉,“小辉,你说是不是?你张爷爷想吃口淡点的饭菜,李奶奶想有人接小弟弟放学,这要求过分吗?”

张小辉被问得一愣,下意识地摇摇头:“不过分。”

“对,不过分。可就是这些看似简单不过分的事,汇集起来,就是我们要下力气去解决的大课题。”李玄策的目光重新回到母亲身上,充满敬意,“您这‘小院’,就是一座金矿!您这把年纪,这份心,这份耐心,这份能把街坊邻里聚拢起来、让他们愿意跟您说真话的本事,就是最宝贵的财富。您这‘小院外交’的作用,可大着呢!”

他说着,从随身的公文包里拿出手机,直接拨通了秘书的电话:“小陈,是我。嗯,记一下:两件事。第一,联系一下民政和街道,重点了解一下我们部家属院所在社区以及类似老旧社区养老助餐点的普遍情况,尤其关注菜品口味偏咸的问题,看看是普遍现象还是个例,背后是成本控制问题还是管理问题,研究如何建立更有效的反馈和调整机制,务必让老人吃得健康、可口。第二,关注一下城区小学,特别是双职工家庭集中区域小学的课后服务现状和需求,‘三点半难题’群众反映强烈,了解一下其他城市有没有好的经验可以借鉴,或者社区能否整合资源提供更安全实惠的托管服务。要快,形成个简要报告给我。对,就从我们眼皮底下开始摸底。”

他言简意赅地交代完,挂了电话。晚霞的余晖将他侧脸的轮廓映得格外清晰,那是一种将宏大关怀落实于细微处的务实。

王秀芹听着儿子条理清晰的电话,看着他雷厉风行的动作,脸上露出欣慰而温暖的笑容,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骄傲。她没说什么大道理,只是拿起公筷,又给儿子夹了一大块酱瓜:“快吃吧,饭都凉了。”

张小辉捧着碗,看看雷厉风行打完电话的舅舅,又看看一脸慈祥平静给舅舅夹菜的外婆,再看看石桌上那盘碧绿的拍黄瓜和酱色油亮的酱瓜。他嘴里嚼着饭粒,眼神却有些飘忽,似乎在努力理解着什么。外婆的家长里短,怎么到了舅舅那里,就变成了要秘书立刻去查、去办的国家大事?那些张爷爷抱怨的咸,李奶奶发愁的早,这些他以前可能觉得只是老人唠叨的琐碎烦恼,此刻仿佛被舅舅赋予了全新的、沉甸甸的分量。他小小的脑袋瓜里,第一次模糊地意识到,家与国,那些顶顶重要的大决策,其根基,或许就深埋在外婆这小院的葡萄架下,在邻居们送来的这根带着毛刺的黄瓜里,在那些带着烟火气的抱怨和期盼之中。

晚风更轻柔了,带着茉莉的甜香,无声地流淌在李家的小院里。蝉鸣不知何时已歇,只有几只归巢的麻雀在屋檐下啾啾几声。昏黄的灯光亮了起来,将围坐在石桌旁的三代人的身影,温柔地投映在青砖地上,拉得很长很长。这方小小的四合院,像一个温暖的容器,盛满了最平凡的市井烟火,也悄然孕育着通往更广阔天地的理解与责任。王秀芹摇着蒲扇,看着儿子和外孙,脸上的笑容,是历尽沧桑后最满足的安宁。她的“小院外交”,没有惊涛骇浪,却在无声处,润泽着人心,也悄然连接着庙堂与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