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总,”他转向工程方,“工期压力巨大,牵一发动全身,影响国计民生。这也是实情。发展,同样耽误不起。”郑国栋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又忍住了,重重地点了点头。
李玄策走到帐篷中央,环视众人,沉稳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
“那么,我们面临的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保文物’还是‘保进度’的二选一难题。而是要在这看似矛盾的夹缝中,找出一条‘既要、也要’的路!既要守护好祖先留下的根脉,也要打通国家发展的动脉!”
他停顿片刻,让每个字都沉入人心,然后清晰地说出了他的方案:
“第一,核心保护区,坚决不动!”他的手指点在图纸上墓室入口和疑似主棺室的位置,“以秦教授团队判断的最核心、价值最高的区域为圆心,立即划定严格保护范围。工程规划,必须为历史让路!在此范围内优化设计,局部绕行。哪怕增加成本,延长局部工期,也在所不惜!这是底线!”
秦教授眼中瞬间涌起感激的泪光,嘴唇翕动,最终只是用力地点了点头。文保局的官员们也明显松了一口气。
“第二,非核心区域,并行推进!”李玄策的手指移向核心保护区外围,“在这些区域,在文保部门全程监督和技术指导下,采用‘抢救性发掘’与‘分阶段施工’相结合的方式。考古队优先发掘施工必经路线上的点位,施工方则根据考古进度,见缝插针,能开工的区域立刻开工!双方紧密衔接,最大限度争取时间,把窝工损失降到最低。”
郑国栋紧皱的眉头稍稍舒展,这个方案至少给了施工方一部分操作空间。
“第三,举国之力,支援考古!”李玄策的声音斩钉截铁,“我会立刻协调国家层面,从全国抽调顶尖的考古专家,调拨最先进的探测、发掘、保护设备,集中力量支援秦教授团队!人力、物力、技术,全力保障,务必以最高效率完成抢救性发掘任务!时间紧迫,我们就用最强的力量来抢时间!”
秦教授激动得声音发颤:“好!好!有国家支持,我们拼了老命也要加快进度!”
“第四,”李玄策的手指最后落在整个枢纽的效果图上,“古今交融,传承文脉!这个意外发现的遗址,不是工程的绊脚石,而应是新枢纽独一无二的文化灵魂!工程设计方案要立刻调整,将遗址的保护性展示纳入其中。可以设计下沉式文化展厅,或者在换乘大厅的核心区域,巧妙地融入墓室结构、出土文物元素,让每一位经过这里的旅客,都能感受到脚下这片土地厚重的历史底蕴!让这座通向未来的枢纽,同时也成为连接过去的桥梁!发展要快,但根脉绝不能断!”
他最后的话语,如同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我们建设的是通向未来的枢纽,但脚下踩着的,也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历史坐标。两者,都耽误不得!这不是选择题,而是必须答好的综合题!诸位,可有信心,与我一起,解好这道题?”
帐篷内一片寂静。只有外面机器的轰鸣隐隐传来。郑国栋看着图纸上被重新规划的区域,又看了看目光坚定的李玄策,猛地一拍大腿:“李部长,您这话在理!绕行就绕行,加班加点我们也干!只要考古那边能快点,我们施工绝对配合到位!保证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秦教授也上前一步,握住李玄策的手,又转向郑国栋:“郑总,请放心!我们考古队也不是不讲理的老古董!有国家支援,我们一定争分夺秒!绝不让工程无限期卡在我们这里!我们也要对得起这千载难逢的发现!”
刚才还针锋相对的两方代表,此刻虽然立场未变,但眼神中的对抗已被一种共同面对挑战的凝重所取代。文保局的官员们也开始低声讨论实施方案的细节。
李玄策走出闷热的帐篷,重新站到灼热的阳光下。工地上的烟尘依旧弥漫,机器的轰鸣依旧震耳。但他知道,在刚才那个简陋的帆布帐篷里,一场关于时间与永恒、速度与沉淀的无声博弈,暂时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
他望向那片被蓝色挡板围住的寂静区域,又望向远处正在拔地而起的巨大钢构。飞扬的尘土中,他似乎看到了一条清晰的脉络:古老的青砖与现代的钢筋,深埋的竹简与飞驰的高铁,在此刻奇妙地交汇。守护与开拓,从来就不是非此即彼。
“根深才能叶茂啊。”他低声自语,像是说给这片土地,也像是说给自己听。夕阳的金辉穿透烟尘,洒在他身上,也洒在那片沉默的墓地上,仿佛为这跨越千年的对话,镀上了一层和解与希望的光芒。脚下的土地,正承载着历史的重托与未来的期许,在轰鸣与寂静的交织中,缓缓铺开一条既通向远方、也连接过往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