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金兰厌胜劫 > 第831章 职教春风的“试验田” (2014年6月30日 上午)

第831章 职教春风的“试验田” (2014年6月30日 上午)(2 / 2)

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生大胆地说:“感觉压力更大!这些设备太贵了,弄坏了赔不起。但学的东西特别‘解渴’,王师傅他们教的都是厂里现在正在用的技术,还有他们自己摸索出来的‘绝活’。不像以前在别的学校实习,就是打打下手,摸摸老设备。”

“对!”另一个男生接口道,“而且课程安排也灵活。厂里接了新订单,要用到新技术,学校马上就能开专项培训课,工程师直接来讲。感觉我们毕业就能直接顶岗,不用再花时间适应。”

王铁柱补充道:“我们厂和学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课程每年都更新。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学理论打基础,一半时间在厂里跟着师傅轮岗实训,拿的是‘现代学徒’补贴。表现好的,毕业直接签正式工合同,待遇起点比普通大学生不差。”

李玄策听着,眼中赞赏的光芒越来越亮。他走到一台正在由工业机器人进行自动化装配的工位前,饶有兴致地看着机械臂精准地抓取、定位、拧紧螺丝。他问旁边指导的老师:“这套系统,维护和编程,学生也能上手?”

“能的,李部长。”指导老师是个三十多岁的技术骨干,“我们专门开了‘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编程、调试、日常保养,学生都要学。这套工作站就是厂里刚淘汰下来的‘上一代’,但对教学来说正合适。新的太贵,但基本原理操作是相通的。厂里的最新设备,学生也有机会去参观学习。”

李玄策的目光扫过整个忙碌而有序的车间。他看到学生们专注的眼神,那是看到了清晰未来的笃定;他看到老师傅们(厂方派驻的工程师)倾囊相授的耐心,那是技艺传承的责任;他看到学校与企业人员密切交流的身影,那是打破壁垒、深度融合的典范。空气中弥漫的机油味、金属屑的味道,在此刻仿佛都带上了一种生机勃勃的、孕育着希望的气息。

他走到车间中央稍微开阔一点的地方,对随行的教育、人社部门的官员,以及王校长、王铁柱等人说道:“都看到了吧?这就是我一直在思考的,解决产业升级‘人才之渴’的一个活生生的答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种‘校中厂、厂中校’的模式,把课堂搬进车间,把师傅请上讲台,让学生学的就是企业用的,毕业就能上手,无缝对接!这才是接地气的职业教育,是真正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摇篮!”

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穿透了机器的背景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和深切的期许。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地听着。

“我们的产业要迈向中高端,光有顶尖的科学家、工程师还不够。那些将精密图纸转化为完美实物的双手,那些让高精尖设备持续稳定运转的‘设备医生’,那些能不断优化工艺、提升品质的‘现场工程师’,他们是支撑起‘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跃升的‘隐形冠军’!”李玄策的语调变得激昂起来,“让‘工匠’真正香起来,不是一句口号!这需要制度保障。”

他转向人社厅的官员:“要认真总结这里的经验,研究如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模式。关键是要打通优秀技术工人的职业发展通道!他们的技能等级如何与薪酬待遇、社会地位紧密挂钩?如何建立更科学、更被社会广泛认可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如何让顶尖的技工也能享受到相当于教授、高工的荣誉和待遇?这些问题,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来!”

他又看向教育厅的同志:“职业教育不是‘低人一等’的教育,而是类型不同、目标明确的教育!要加大投入,更新实训设备,让它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要鼓励学校大胆改革课程体系,让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宣传像周强这样的优秀学生,像王铁柱这样的杰出师傅,让社会看到‘技能成才’的光明前景!”

最后,他的目光再次落在王铁柱和学生们身上,语气变得深沉而充满感情:“产业强国的根基在人才,人才的基石在教育。我们今天在这里看到的,不仅是几台先进的机器,几个操作熟练的学生。我们看到的是未来!是支撑国家脊梁的、千千万万‘隐形冠军’的种子!王师傅,”他再次握住王铁柱粗糙却充满力量的手,“你们这双手,淬炼的不仅是钢铁的温度,更是我们国家制造业的未来!拜托了!”

王铁柱眼圈微微发红,用力地点着头,千言万语化作一句朴实的承诺:“玄策…李部长,您放心!咱的手艺,绝不在咱这辈人手里断了根!”

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窗,在锃亮的地板上投下明亮的光斑。机器的轰鸣声仿佛化作了奋进的鼓点。李玄策站在车间中央,环视着这片充满活力与希望的“试验田”,心中涌动着澎湃的暖流。他知道,职教改革的春风,正从这样一块块坚实的“试验田”里,悄然吹向更广阔的天地,孕育着一个属于大国工匠的黄金时代。他仿佛看到,无数双年轻而有力的手,正握着车刀、操纵着数控面板,在钢铁的画布上,一笔一划地刻写着国家强盛的宏伟蓝图。这轰鸣的车间,正是时代脉搏最有力的跳动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