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金兰厌胜劫 > 第827章 稀土博弈的“后手” (2014年6月26日)

第827章 稀土博弈的“后手” (2014年6月26日)(2 / 2)

“李老所言极是。”李玄策目光炯炯,接口道,“这‘长远线’,需要举国之力。科技部、工信部牵头,整合顶尖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的力量,设立国家级攻关项目。资金、政策、人才,要全力倾斜。引进海外尖端人才,尤其是那些心系祖国的华裔科学家,刻不容缓。同时,严格保护我们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这步棋,是为未来十年、二十年布局,是真正的‘后手’!”

他的目光扫过全场,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明线守正,暗线出奇,长远线固本。三线并举,方能破局。被动挨打,只会陷入无休止的指责和消耗;一味强硬对抗,也非上策。唯有将资源、智慧、科技和战略定力结合起来,才能在这场关乎国运的博弈中,掌握真正的主动权。”

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随即响起一阵低沉而有力的赞同声。主持会议的领导目光深邃,最终拍板:“玄策同志的思路清晰可行,长庚同志的建议极具前瞻性。就按这个方案执行!明线、暗线、长远线,同步推进,务必周密细致,确保万无一失!”

会议结束,已是深夜十一点多。走出大楼,京城的霓虹依旧璀璨,但喧嚣似乎被隔绝在另一个世界。李玄策没有直接回家,而是让司机驱车前往父亲李长庚下榻的酒店。

推开套房的门,李长庚正站在落地窗前,望着京城的万家灯火。茶几上,一套古朴的紫砂茶具还氤氲着热气。老人转过身,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却异常明亮。

“爸,还没休息?”李玄策脱下外套,在父亲对面的沙发上坐下,顺手拿起温热的茶壶,为父亲续上一杯清茶。

“睡不着啊,”李长庚坐回来,端起茶杯,深深嗅了一下茶香,仿佛在汲取力量,“今天的会,让我想起了很多。当年在斯坦福,看着他们的实验室拿着我们廉价的稀土原料,做出尖端的产品,再高价卖回给我们甚至限制我们……那种滋味,不好受。”

李玄策静静听着,他能感受到父亲平静语气下深埋的波澜。父亲离乡背井数十载,那份对故土科技落后的痛心与不甘,早已融入骨血。

“您今天的建议,点中了要害。”李玄策由衷地说,“把资源变成技术优势,才是真正的‘点石成金’。这方面,您是权威,还得您多费心,帮我们规划路径,引荐人才。”

李长庚放下茶杯,眼神锐利起来:“路径已经有了初步设想。首先,集中突破几个关键点:超高纯稀土金属制备、耐高温高矫顽力永磁材料、高性能稀土发光材料、新型稀土催化材料。这几个方向是应用最广、卡脖子最严重的。人才方面,我列了一份名单,都是相关领域的顶尖华人学者,不少人有回国意向,只是顾虑重重。需要国家层面提供足够有吸引力的平台、资源和保障,打消他们的后顾之忧。另外,”他顿了顿,压低声音,“我通过一些私人渠道了解到,国外有几个重点实验室,在稀土替代材料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的苗头,虽然离实用还很远,但必须高度警惕,我们可以设法……”

父子俩的谈话一直持续到凌晨。灯光下,李长庚时而用笔在纸上勾勒技术路线图,时而列举关键人物的名字和特点;李玄策则凝神倾听,不时提出关于政策配套、资金保障、安全审查等实际操作层面的问题。窗外夜色深沉,套房内却弥漫着一种专注而热烈的氛围。两代人的智慧、经验、视野,在这一刻紧密交融。李长庚的海外背景和国际前沿视野,为李玄策的宏大战略注入了精准的科技坐标;而李玄策立足国情的全局把控和铁腕执行力,则让李长庚的蓝图有了落地的坚实保障。

“……还有一点,”李长庚最后放下笔,语重心长,“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更是基础科研的竞争。要舍得在基础研究上投入,培养我们自己的顶尖人才梯队。念墨在量子领域,天枢在信息学上的天赋,都是未来的希望。我们这代人,要为他们铺好路。”

李玄策郑重点头:“我明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家的根基,终究在人才和教育。”他看着父亲鬓角的白发在灯光下愈发清晰,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与敬意。“爸,辛苦您了。有您坐镇后方,我心里踏实多了。”

李长庚摆摆手,脸上露出难得的轻松笑容:“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能看到自己这点微末之学,能为国家派上点用场,我这把老骨头,比什么都高兴。”他拿起已经微凉的茶杯,轻轻抿了一口,“玄策,记住,大国博弈,如同烹小鲜,火候差不得分毫。明处要稳得住,暗处要拿得准,长远更要看得清。你今天的‘三步棋’,有章法,有魄力。放手去做吧!”

李玄策看着父亲眼中那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期许,只觉得肩上的担子虽重,心中却充满了力量。窗外,东方天际已隐隐透出一抹极淡的鱼肚白,新的一天即将来临。而一场围绕着稀土的无声较量,也在这对父子的深夜谋划中,悄然布下了决定未来的关键“后手”。茶杯中的倒影,映照着两张坚毅而智慧的面孔,如同古老棋盘上两颗相互辉映的星辰,照亮着前行的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