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金兰厌胜劫 > 第818章 草原上的“绿色长城” (2014年5月10日)

第818章 草原上的“绿色长城” (2014年5月10日)(2 / 2)

李玄策端坐在小马扎上,身形依旧挺拔,但乌恩其那句朴素的、直指核心的发问,像一把无形的重锤,不偏不倚地敲在他心上最柔软也最沉重的地方。那一瞬间,他感觉手中端着的、巴图刚续满热奶茶的银碗,变得无比沉重,碗沿滚烫的温度烙着他的指尖,他却浑然未觉。

眼前不再是实验室里精密的仪器,不是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不是战略地图上的线条和箭头。是苏和粗糙手指上的老茧,是其其格眼中对儿子前途的忧虑,是乌恩其皱纹里深埋的、对世代生存方式即将消逝的茫然。科技锁住了风沙,却没能立刻解开牧民生活的困局。生态安全的宏大命题,在乌恩其那句“羊吃啥?娃干啥?”的朴素叩问前,骤然落到了最细微、最关乎生存的实处。

他端着碗的手几不可察地晃了一下,滚烫的奶茶溅出几滴,落在他的手背上,留下微红的印记。他深吸了一口气,那带着沙土和草根气息的空气涌入肺腑,带来一种清醒的刺痛感。

“老人家,”李玄策放下银碗,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力量,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您问到了根子上。治沙,锁住风沙,只是第一步。这步走稳了,是为了让草原重新焕发生机,是为了让咱们牧民的日子,真正好起来,让娃娃们有更多更好的路可以选,而不是只能背井离乡!”

他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从乌恩其深邃的眼眸,到其其格愁苦的面容,再到苏和低垂的头,最后落在年轻治沙队员充满朝气的脸上。

“草方格锁住了沙,滴灌养活了苗,无人机播下了种,这些都是‘法宝’。”李玄策指了指那些科技造物,“但要让这些‘法宝’真正变成牧民家里的‘金饭碗’,光靠它们还不够。我们需要让‘生态’长出‘产业’来!”

他转向随行的几位干部和专家,语气变得明确而坚决,带着不容置疑的部署意味:

“第一,生态产业化!”他目光如炬,“这片被我们费尽心血固住的沙地,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资源!沙地里能长什么值钱的东西?耐旱的经济作物!肉苁蓉、锁阳、甘草……这些沙生中药材,市场前景广阔!要立刻组织专家论证,引入有实力的企业,建立‘公司+合作社+牧户’的模式,教会牧民种植、管理、采收技术,打通销售渠道!让牧民守着沙地,也能靠沙地里的‘软黄金’增收!”

“第二,产业生态化!”他继续道,“这片高原,除了风沙,还有什么取之不尽?阳光!大风!”他抬头望了望湛蓝天空上灼热的太阳,感受着耳边呼啸而过的风,“要大力规划引进‘沙光互补’项目!在已经稳固的沙地上,架设太阳能光伏板发电。板下空间,可以种植更喜阴的牧草或者药材,实现土地立体利用!牧民可以入股分红,可以参与维护获得工资!让阳光和风,变成牧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第三,生态旅游!”李玄策的声音带着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这片土地,有它独特的大美!浩瀚的沙海被绿网束缚,新生的草甸顽强挺立,古老的蒙古包与现代科技共存——这就是一幅震撼人心的‘人进沙退’奋斗画卷!要规划精品旅游路线,完善基础设施,培训牧民成为向导、经营牧家乐、展示民族手工艺。让城里人来看看,这片土地是如何在科技和人的努力下重获新生的,也让牧民从绿水青山里端上旅游服务的饭碗!”

他顿了顿,看向乌恩其老人:“老人家,您放心。治沙不是要断了牧民的生路,而是要给大家伙儿开辟更多、更好的活路!羊,以后可以在更丰茂、更科学的轮牧草场上养;娃娃们,将来可以在家门口的药材基地、光伏电站、旅游公司上班!我们要让这治好的沙地,真正变成养人的‘金山银山’!”

李玄策的话语,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牧民和干部们心中激起层层涟漪。苏和猛地抬起头,眼中第一次燃起了希望的光。其其格喃喃自语:“药材?光伏?旅游?”似乎在努力想象这些陌生词汇描绘的未来图景。乌恩其老人定定地看着李玄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深刻的皱纹似乎微微舒展了一些,他缓缓地点了点头,端起那碗凉透的奶茶,深深地喝了一大口。几位年轻的治沙队员更是兴奋地交头接耳,他们看到了自己工作的深远意义。

夜幕降临草原,寒意随着落日迅速弥漫开来。为了欢迎远道而来的部长,牧民们在定居点外的空地上点燃了篝火。跳跃的火焰驱散了寒意,映红了每一张朴实的脸庞。牧民们端上了手把肉,热气腾腾的铜锅里翻滚着浓香的奶茶。悠扬的马头琴声响起,一位穿着鲜艳蒙古袍的少女亮开嗓子,唱起了古老的草原长调。歌声高亢而辽远,在寂静的夜空中回荡,仿佛要将这新生的希望传遍草原的每一个角落。

李玄策坐在篝火旁,手里捧着一碗滚烫的奶茶。跳跃的火光在他沉静的眸子里闪烁,映照着牧民们充满期待的脸庞。巴图副局长正拿着一个小本子,激动地跟几位牧民代表比划着,讨论着药材种植试点和光伏项目选址的具体可能性。苏和憨厚地笑着,递给李玄策一块最好的羊排。连那个一直沉默玩石子的小男孩,也依偎在其其格身边,好奇地望着这群谈论着“药材”、“发电板”和“游客”的大人们。

卫星电话的指示灯在秘书手中闪烁,李玄策接过来。

“爸爸!”儿子李天枢清脆又带着点兴奋的声音穿越数千公里传来,“爷爷帮我查了好多资料!算出来了,像我们看到的这种治理好的沙地,如果科学种植肉苁蓉,每平方公里能种差不多两万株!按现在的市场价算,收益比单纯养羊高好多倍呢!爷爷还说,光照数据他也分析了,特别适合搞光伏!”孩子的语速很快,充满了发现新大陆般的成就感。

“好,好,天枢真棒,爷爷也辛苦了。”李玄策的声音在篝火的噼啪声中显得格外温和,“这些数据非常宝贵,爸爸记下了。”

挂了电话,他唇边的笑意更深。父亲李长庚远在海外,却心系故土,用他渊博的知识默默支持;儿子李天枢,小小年纪,已开始用他独特的视角和天赋,尝试触碰现实世界的难题。家族的智慧与力量,如同这草原上的星火,虽散落四方,却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燃烧。

篝火渐熄,牧民们陆续散去,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进入梦乡。李玄策婉拒了回旗里宾馆的安排,留宿在了一户牧民的干净蒙古包里。夜深沉,万籁俱寂。他独自一人走到蒙古包外。

草原的夜,深邃得令人心悸。白日里辽阔的大地,此刻仿佛沉入了无边的墨海。抬起头,亿万星辰挣脱了城市光污染的束缚,前所未有地清晰和璀璨。银河如一条波光粼粼、由钻石粉末汇聚成的巨练,自天际一端磅礴地倾泻下来,横贯整个苍穹,几乎触手可及。星光清冷、纯粹,带着亘古不变的静谧和威严。

李玄策深深呼吸着清冽的、带着草香的空气,仰望着这浩瀚无垠的星海。脚下,是刚刚被科技和汗水艰难束缚住、渴望重生的土地;头顶,是永恒运转、蕴藏着无穷奥秘的宇宙。白天乌恩其老人那句沉甸甸的“羊吃啥?娃干啥?”,此刻在这星辉之下,似乎找到了更深远的回响。

他想起了燕山深处那量子通信实验室里,幽蓝流淌、象征着人类智慧巅峰的密钥之光;也想起了家中书房里,儿子天枢对着电脑屏幕时眼中闪烁的、好奇而专注的光芒。守护这片土地上每一个牧民的生计与希望,守护那在光纤中奔流不息的国家命脉,守护着家中那盏等待归人的温暖灯火——这看似迥异的使命,在这浩瀚星河的凝视下,其本质竟如此相通。

地上的绿网,是向风沙夺取生存空间的战场;天上的星网,是人类向未知探索的航标。而无论在地上还是在天上,那无数点点的微光——是草方格中萌发的新绿,是牧民眼中重燃的希望,是实验室屏幕跳动的数据,是归鸟掠过的羽翼,是家中厨房透出的暖黄——它们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同一个朴素而伟大的真理:守护。

守护家园,守护未来,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与生机。

夜风拂过,带着远方未眠草虫的低鸣。李玄策的身影伫立在无垠的星空与沉默的大地之间,如同一座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理想与现实、微末与宏大的桥。他目光沉静,心中那幅关于绿色长城、金色产业与万家灯火的画卷,在这星光的照耀下,变得愈发清晰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