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金兰厌胜劫 > 第812章 老技工的“土办法” (2014年3月20日)

第812章 老技工的“土办法” (2014年3月20日)(2 / 2)

他顿了顿,似乎在组织更专业的语言:“打个比方,就像…就像用不同的硬笔在玻璃上写字,力道大了,痕迹明显;力道小了,痕迹浅,但仔细看,笔尖的材质、形状留下的‘印子’特征不一样!老李,找!找到运这批货的集装箱,或者同一艘船上、同一个批次、位置靠近的也行,重点检查内壁!特别是靠近箱门、拐角这些容易磕碰摩擦的地方!用高倍电子显微镜扫,用能谱分析仪测残留物!只要它真特殊,就一定能揪住它的小辫子!这法子‘土’是‘土’了点,可说不定比你们那些高精尖的卫星雷达还管用!”

王铁柱的声音带着一种扎根于实践的强大自信,这自信穿越数千公里的电话线,清晰地传递过来,让李玄策心中那团关于“精密制造”的疑云,仿佛被一道接地气的闪电劈开了一道缝隙!

“好!铁柱,你这个‘土办法’,价值千金!”李玄策的声音带着由衷的赞许和决断,“我立刻安排!你随时待命,可能需要远程技术支持!”

“放心吧老李!我就在厂里,设备现成的!”王铁柱拍着胸脯保证。

电话挂断,李玄策没有丝毫耽搁。他迅速下达指令,目标直指南方某港口——那批可疑货物最初抵达中国的卸货港。命令被加密传输,要求港口国安协同海关技术部门,秘密调取所有与那艘承载过h370货物的母船同期、同航线抵达的集装箱信息,尤其是位置靠近可疑货物集装箱的那些。

命令像无形的涟漪扩散开去。深夜的港口并未沉睡,在某个被临时征用的、灯火通明的海关查验仓库里,气氛紧张而有序。巨大的集装箱门被悄无声息地打开,几束强光手电的光柱刺破内部的黑暗,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铁锈、木材和残留货物的混合气味。

几名身穿便服的技术人员,神情专注得近乎虔诚。他们手持便携式高倍电子内窥镜,如同进行精密的外科手术,一寸寸、极其缓慢地扫描着冰冷的集装箱内壁。冰冷的钢铁内壁在镜头下呈现出粗糙的纹理,像一片片被放大的戈壁荒滩。汗珠从他们的额角渗出,滑落,无人擦拭。每一道细微的划痕,每一处可疑的色差,都被放大、定格在连接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仓库里只剩下仪器运转的轻微嗡鸣和沉重的呼吸声。希望如同风中的烛火,明灭不定。负责现场指挥的港口国安负责人老赵,紧盯着屏幕,眉头拧成了疙瘩,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发出单调的哒哒声。

突然!

“赵科!快看这里!”一个年轻的技术员猛地直起身,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发颤,手指几乎要点在屏幕上。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过去。在内窥镜传回的高清画面里,靠近集装箱后门右下角的内壁上,有一片极其不起眼的区域,大约只有指甲盖大小。在普通光线下,它与周围的铁灰色并无二致。然而,在高倍电子显微镜下,这片区域呈现出一种奇异的景象——无数条极其细微、近乎平行的划痕密集排列,划痕深处,附着着一些肉眼几乎无法察觉的、闪烁着微弱荧光的细微颗粒,如同星尘洒落。

“采样!立刻能谱分析!”老赵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技术员用比绣花还要精细的手法,小心翼翼地用特制的粘取棒接触那片区域。粘取棒被迅速送入旁边一台闪烁着幽蓝光芒的便携式能谱分析仪。仪器发出低沉的嗡鸣,屏幕上的光谱图开始疯狂跳动、分析。

空气仿佛凝固了。每一双眼睛都死死盯着分析仪的屏幕,心脏在胸腔里擂鼓般跳动。老赵甚至能听到自己血液奔流的声音。

漫长的几分钟后,分析仪发出一声清脆的提示音。复杂的元素光谱图旁,跳出了一行清晰的结论性文字:

检测到微量残留物:

主要成分: 碳化钨(wc)、钴()…

特殊成分: 高纯度氮化硼(bN)纳米颗粒(涂层特征)

匹配度: 与已知工业级高强度耐磨\/隐身复合涂层特征高度吻合。

“找到了!”年轻的检测员激动地喊出声,声音在空旷的仓库里激起小小的回音。

老赵长长地、无声地吁出一口气,紧绷的肩膀瞬间松弛下来,后背竟已被冷汗浸透。他立刻拿起加密电话,手指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拨通了那个等待中的号码。

“部长!发现了!在目标集装箱邻近箱体内壁,提取到特殊纳米涂层残留!成分确认,属于尖端工业用途!”他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和如释重负。

电话那端,身处南方港口调度中心的李玄策,静静地听着老赵的汇报。窗外的海港依旧灯火辉煌,映照着他沉静如水的面容。然而,在他深邃的眼眸最深处,却仿佛投入了一颗石子,激荡起一圈锐利而明亮的涟漪。那并非狂喜,而是一种历经迷雾跋涉后,终于抓住关键线索的洞彻与坚定。

王铁柱那带着机油味儿的“土办法”,像一把朴实无华的钥匙,在浩瀚的数据迷雾和钢铁丛林中,精准地插入了一个肉眼难辨的锁孔。一条极其隐秘、直指核心的线索,终于浮出水面。

他缓缓放下电话,目光投向窗外无垠的黑暗海面。那里,搜救的灯光或许微弱,但手中这条来自钢铁摩擦的线索,却如同暗夜中悄然点亮的航标,为破开这惊天谜局,指引出一个意想不到的方向。

远在数千里之外冰天雪地的哈尔滨,哈市第一精密刀具厂的淬火车间里,王铁柱正拿着一块刚刚淬火完毕、还散发着灼人热气的特种钢件,对着灯光仔细检查着刃口那抹奇异的蓝紫色火色。他腰间的保密手机震动了一下,一条只有“已确认”三个字的加密信息悄然闪过屏幕。王铁柱布满油渍和皱纹的脸上,咧开一个无声的笑容,带着老技工特有的、洞悉材料秘密的得意与满足。他哼起了一段不成调的东北二人转,继续埋头于他那火花四溅的“铁与火”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