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越烧越旺,判决书在火中蜷缩、扭曲、化为灰烬。那跳跃的火光,仿佛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唯一桥梁,映照着奖状上那个曾经天真烂漫、眼眸清澈如星的名字,也映照着此刻泪流满面、心如刀绞的老母亲。
火光渐熄,只留下一小撮灰白的余烬,在炉口微弱的红光上轻轻颤动。
王秀芹抬起手,用袖子狠狠抹去脸上的泪水,那动作带着一种近乎粗暴的决绝。她站起身,走回书桌旁。昏黄的台灯下,她拉开抽屉,从最底层拿出一把老旧的黄铜剪刀。剪刀有些钝了,柄上缠着防滑的布条,是她当年批改作业时常用的工具。
她拿起那张泛黄的奖状,布满老茧的手指在那稚嫩的签名和“诚实守信”四个字上轻轻摩挲着,一遍又一遍。然后,她拿起剪刀,极其缓慢、极其专注地,沿着“诚实守信”四个字的边缘,小心翼翼地剪了下来。剪刀在纸页上发出细微的“沙沙”声,每一个转折都无比郑重。剪下的字块并不十分规整,边缘带着细小的毛刺。
她翻开桌上那本崭新的、教育局统一配发的社区学堂专用教案本。翻开第一页,空白的纸张散发着淡淡的油墨清香。她拿起一瓶浆糊,用一根小木签蘸取少许,均匀地涂抹在剪下的字块背面。然后,她屏住呼吸,将“诚实守信”四个承载着遥远过去与沉痛教训的字块,端端正正地、一丝不苟地贴在了教案本扉页的正中央。
浆糊未干,在灯光下反射着微光。她枯瘦的手指,带着一种近乎圣洁的虔诚,轻轻抚过每一个字的笔画,抚过那早已褪色的、老师画下的那颗小小的红五星。指尖下,是粗糙的纸面,是凝固的墨迹,更是她余生无法推卸的责任与赎罪的起点。
就在王秀芹将“诚实守信”贴进教案本的那一刻,国安部大楼李玄策的办公室里,灯火通明。他刚刚审阅完那份凝聚了他和团队无数心血的《基于中华传统智慧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纲要》最终稿。厚厚的一叠文件放在桌上,封面上印着庄重的标题。
他揉了揉有些发胀的眉心,拿起钢笔,准备在首页签下自己的名字。笔尖刚触及纸面,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秘书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盖着教育厅鲜红大印的通知文件。
“部长,教育厅刚送来的加急件,关于增设社区教育专项奖项的批文。”
李玄策点点头,示意秘书放下。他继续签完自己的名字,目光落在刚送来的那份批文上。批文的标题是:
【关于设立“秀芹德育奖”表彰社区优秀德育工作者的通知】
他微微一怔。这个名字…母亲的名字?他拿起批文,翻开。内容是关于表彰扎根社区、在青少年德育和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基层教育工作者。落款日期,正是今天。
巧合?
他下意识地拿起自己刚刚签署的《安全观纲要》。翻开封面的硬质扉页,目光落在封底内侧——那里,一滴不小心从笔尖滑落的浓墨,恰好晕染开一小片深蓝的印记,形状竟有几分像一滴眼泪。而就在这片墨迹的旁边,不知何时,也或许是印刷时的巧合,教育厅那份“秀芹德育奖”批文首页的红色标题和印章,竟透过纸张,留下了一抹极其浅淡、却清晰可辨的红色印痕!如同一个沉默的注脚,一个命运的呼应,印在了这份关乎国家大安全的纲领性文件最隐秘的角落。
李玄策的目光在“秀芹德育奖”的红色印痕与自己纲要封底那滴“墨泪”之间来回移动,深邃的眼眸中翻涌着复杂的情绪。有意外,有沉思,最终化为一丝极其深沉的了然与慰藉。他什么也没说,只是轻轻合上了《安全观纲要》,将那份教育厅的批文,端端正正地压在了纲要之上。
夜深了。
王秀芹小屋窗棂上的冰棱,在不知不觉间,悄悄发生了变化。炉火的持续烘烤和室内微弱的热气,让那厚厚的冰层边缘开始融化。一滴晶莹的水珠,在冰棱最尖端凝聚、饱满,颤巍巍地悬垂着,折射着台灯昏黄的光晕。
“嗒——”
终于,它脱离了冰棱的束缚,轻盈地坠落下来。
不偏不倚,正好滴落在窗台上那个被遗忘许久的破旧瓦盆里。瓦盆中,只有一层早已干结龟裂的泥土和几茎彻底枯死的兰草残骸。那滴水珠,如同一颗小小的流星,坠入这片生命的荒漠,迅速被干渴的泥土吸吮殆尽,只在枯草根部留下一点深色的圆点,转瞬即逝。
然而,就在那点深色水痕的边缘,在枯草根须与泥土最细微的缝隙里,一点针尖般大小、几乎肉眼难以察觉的嫩绿,正极其缓慢地、却无比顽强地向上顶起!那是一颗深埋土中、沉寂了不知多久的草籽,在这寒夜将尽、新元将至的时刻,在这滴融化的冰棱之水的召唤下,终于冲破了坚硬的外壳,探出了它生命的第一缕微芒!脆弱的胚芽在冰冷干硬的泥土中,正悄然无声地积聚着破土的力量。
王秀芹毫无察觉。她依旧坐在昏黄的台灯下,教案本摊开在面前。她握着笔,在新的一页上,用她多年教书练就的、工整而清秀的字迹,一笔一划地写着:
【第一课:诚】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的轻响,像春蚕啃食桑叶,又像细雪落在沉寂的大地上。窗外,寒风依旧呼啸,但窗台上瓦盆里那点微不足道的绿意,和灯下老人笔下流淌出的古老箴言,却在这岁末最深的寒夜里,共同孕育着一个不可阻挡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