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微微侧首,果然看见妻子站在他椅背之后,灯光柔和地勾勒出她清丽而略带倦意的侧影。她显然刚从研究所回来不久,发丝间还沾着未化的细小雪粒,在灯光下如同细碎的星钻。她的目光并未落在他的脸上,而是越过他的肩膀,温润如水地凝视着蜷缩在他怀中、已然眼皮打架却还强撑着用手指在父亲稿纸上无意识描画的李天枢。她的眼神里,是母亲独有的、融化一切疲惫的温柔与怜爱,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对丈夫肩上那副无形重担的心疼。
“吵醒你了?”李玄策的声音压得更低,带着一丝歉意,抬手轻轻覆上妻子搭在自己肩头的手。她的指尖微凉,被他掌心包裹。
方清墨微微摇头,几缕发丝随着动作轻轻晃动,雪粒悄然滑落。“没有,刚回。看你这边灯还亮着,就知道又被什么‘大棋’绊住了脚。”她的声音如同山涧清泉,泠泠悦耳,带着一丝了然的笑意,也有一丝温柔的嗔怪,“天枢又给你送‘情报’来了?”她的目光落在书案上那本摊开的、画着刺眼红圈的素描本上,眉头几不可察地轻轻一蹙,旋即又舒展开,化作了然与凝重。显然,她对儿子这种特殊能力的显现已不陌生。
“嗯,”李玄策握紧她的手,传递着无声的慰藉,也分享着那份沉甸甸的警示,“小家伙的‘雷达’,又捕捉到风暴眼了。”他下巴微抬,点了点乌克兰那片血红,“念墨之前的预警,怕是应验在此。”
方清墨沉默了片刻,目光在丈夫案头摊开的古籍、墨迹淋漓的纲要草稿、儿子那幅充满预警意味的画,以及他布满血丝却依旧锐利如鹰隼的眼眸之间缓缓流转。最终,她的视线定格在丈夫因熬夜而更显深邃的眉宇间,那里镌刻着责任、智慧,也潜藏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压力。她什么也没问,只是将另一只手也轻轻搭上他的肩,指腹带着安抚的力度,在他紧绷的肩颈肌肉上缓缓揉按了几下。那指尖带着实验室里浸润的微凉和属于她的独特力道,仿佛带着奇异的魔力,瞬间缓解了李玄策深藏于骨子里的疲惫。
“路要一步步走,棋要一子子落。”她的声音很轻,却异常清晰,如同雪夜里敲击冰凌的脆响,带着一种科学家特有的冷静与坚韧,“再大的风暴眼,也总有应对之法。别忘了,你的背后,不止有这满屋子的书。”她的目光扫过书架上那些承载着千年智慧的典籍,最终落回李玄策身上,温润的眼波里是毫无保留的信任与支持,“还有我们。”
李玄策心中最坚硬也最柔软的地方被这句话击中。他反手,宽厚的手掌完全覆住妻子按在自己肩头的手,温暖而有力。无需更多言语,所有的理解、支持、并肩作战的决心,都在这无声的紧握和交汇的眼神中传递得淋漓尽致。他微微侧头,脸颊轻轻蹭了蹭妻子微凉的手背,一个极细微却饱含深情的动作。
“我知道。”他低声应道,声音里带着一种尘埃落定般的沉静力量,“从未敢忘。”
他重新将目光投向案头的《纲要》。灯光下,那三条由他亲笔写下的核心原则,墨色深沉,字字千钧:
一曰:“仓廪实·生态安”(民生环保是根基)
二曰:“科技矛·文化盾”(攻防兼备)
三曰:“预则立·变则通”(李天枢预知力+传统智慧)
此刻,在这平安夜的风雪深处,在这方被灯火、墨香、亲情与无上责任所温暖的书房里,这份尚在襁褓中的国家战略构想,似乎又增添了一层无形的厚度。它不再仅仅是纸面上的宏图,更融入了血脉的感知、亲情的羁绊和两代人之间无声的智慧接力。窗外的风雪似乎更急了些,扑打着窗户,发出沉闷的声响,如同遥远时代传来的战鼓。砚台里,方才落笔时饱满的墨汁已微微凝结,在灯光下泛着幽深的乌亮光泽,像一口深不可测的古潭,蕴藏着书写未来的力量。
李玄策挺直了脊背,肩上方清墨披上的开衫传递着熨帖的暖意。他怀中的李天枢终于抵挡不住睡意,小脑袋一点一点,最终沉沉地靠在他胸前,发出了均匀细微的呼吸声。孩子的信赖与妻子的支持,如同最坚实的基石,托举着他,也托举着这份即将破晓而出的、守护家国的宏伟蓝图。他伸出手,将桌角那本摊开的《盐铁论》轻轻合上,指尖拂过封面上古朴的刻痕,仿佛在与千年前的智者完成一次无声的交接。
长夜未尽,灯火不熄。墨,已研浓;路,已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