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草木之心固疆,胜铁甲十万。”
十三个字,力透纸背。这是战略的升华,更是对那片土地上万千默默守望者最深的敬意与期许。他放下笔,拿起内线电话,声音沉稳:“将‘绿色丝路’计划,提升为A级国家项目,资源优先级上调。重点支持方向:生态屏障建设与军民融合固边模式推广。”
与此同时,中科院材料研究所一间恒温恒湿的实验室里。
方清墨穿着洁白的研究服,戴着无尘手套,正俯身在一个透明的恒温培养箱前。箱内,十几个培养皿整齐排列。其中一个培养皿里,灰褐色的沙土上,正顽强地探出一点点几乎微不可查的、柔嫩的新绿!那是一种特殊的固沙菌剂与她团队研发的生物活性材料共同作用的结果。
灯光柔和地照在培养皿上,那抹新绿虽然微小,却充满了令人屏息的勃勃生机。方清墨的指尖隔着培养箱的玻璃,轻轻拂过那抹绿色出现的位置,冰冷的镜片后,眼眸里漾开温柔而欣慰的笑意。她知道,丈夫批示里那“草木之心”,正在这片试验田里,在这微观的世界中,悄然萌发。这不仅仅是科技的突破,更是对西疆那片苍茫大地上不屈生命的呼应。她拿起旁边的记录本,工整地写下:“‘绿色丝路’固沙菌剂初代,试验田第一株共生植被萌芽。日期:2013年12月14日。”
几天后,京城,李玄策家的四合院。
王秀芹正坐在洒满冬日暖阳的窗边,戴着老花镜,仔细地缝补着张小辉书包上磨破的一个小口。针线在她布满岁月痕迹却依旧灵巧的手指间穿梭。门铃响了,是邮递员送来一个不大的包裹。
包裹很轻,寄件地址写着“西疆·塔里木”。王秀芹有些疑惑地拆开,里面是一个朴素的布袋,袋口用红绳系着。解开绳子,倒出来的是一捧深红色、带着白霜的干果——沙枣。颗颗饱满,散发着一种独特的、带着阳光和沙土气息的甜香。布袋里还有一张折叠的纸条。
王秀芹展开纸条,上面是几行略显稚嫩却工整的汉字:
“王奶奶:
您好!我是库尔班爷爷的孙女阿依努尔。谢谢您儿子派来的专家帮我们修好了监测站。寄上我们家乡的沙枣,奶奶说,枣核再硬,心是甜的。愿您的生活也像沙枣一样甜。
阿依努尔 2013年冬”
王秀芹捏起一颗沙枣,凑到鼻尖闻了闻,那质朴的甜香让她眼眶微微发热。她轻轻咬了一小口,坚韧的果肉带着沙沙的口感,一股浓郁的、带着阳光味道的甜意在舌尖化开,直抵心田。果然,那小小的枣核坚硬无比,但包裹着它的果实,却如此甘甜。
她慢慢咀嚼着,目光透过窗户,望向院子里那棵落光了叶子的老槐树,又仿佛望向了更遥远的、那片金黄的胡杨林和辽阔的沙海。一丝释然、一种温暖、一种沉甸甸的、被这片辽阔国土上最质朴的情感所连接和滋养的归属感,悄然充盈了她的胸膛。她拿起一颗沙枣,轻轻放在窗台上,阳光照在上面,那深红的色泽,宛如一粒凝固的火焰,也像一颗小小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