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金兰厌胜劫 > 第707章 医疗改革阵痛(2012年10月30日)

第707章 医疗改革阵痛(2012年10月30日)(2 / 2)

拍片,抽血,等待…时间在消毒水的气味和焦灼的等待中缓慢流逝。放射科外冰冷的长椅,检验科窗口排起的长龙,医护人员步履匆匆却难掩疲惫的身影…这一切都让王秀芹感到一种深入骨髓的疲惫和疏离。卫生院的条件,比几十年前的村卫生所好了不少,至少有了x光机和像样的化验室。但这里的医生,显然经验有限,看病的流程也显得粗糙而匆忙。设备看起来陈旧,墙壁斑驳,处处透着一种捉襟见肘的窘迫感。这与墙上那些色彩鲜艳、描绘着美好愿景的宣传画,形成了刺眼的对比。

不知等了多久,终于拿到了检查结果:肺部有些感染,血象偏高。医生看了看结果,又问了问症状,开了几种药:抗生素、止咳化痰药,还有一瓶缓解胸闷的。“先吃三天药看看,多休息,注意保暖。要是还不好转,或者发烧了,就得去县医院了。” 医生叮嘱道,把处方递给她。

再次回到缴费窗口。药费加上诊查费、检查费,一共三百八十多块。王秀芹颤巍巍地掏出那个用手帕包着的小包,一层层打开,取出里面最大面值的几张钞票,递了进去。窗口里的工作人员熟练地操作着电脑,打出一张长长的结算单,然后,出乎王秀芹意料地,又递回给她几张钞票。

“大娘,您是新农合参保的,能报销一部分。这是给您退回的钱,收好了。”

王秀芹愣住了,有些不敢置信地接过那几张还带着打印机余温的钞票。她低头看着结算单上“统筹支付”那一栏的数字,又看看手里实实在在的几十块钱,一种极其复杂的情绪瞬间淹没了她。是意外?是减轻负担后的一丝轻松?还是看着这退回的钱,想到当年李长庚硬扛病痛省下的那点钱,心中翻涌起的巨大酸楚和悲哀?她说不清。她只是紧紧攥着那几张钞票,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仿佛那不是钱,而是某种沉重得难以承受的东西。喉咙里堵得厉害,那沉闷的咳嗽似乎又要涌上来。

京城,李玄策办公室。

电话接通,周卫国那带着明显疲惫和焦虑的声音立刻传了过来,背景音里隐约还能听到医院的广播声和嘈杂的人声:

“老李…是我,卫国。唉,实在不好意思这个点打扰你,知道你忙…可我这心里头,憋得慌,堵得慌啊!” 周卫国的声音有些沙哑。

“卫国,别急,慢慢说。是不是家里有什么事?” 李玄策的心微微一沉,听出老同学语气里的不对劲。

“是我二舅!在老家县城医院呢!” 周卫国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愤怒和无奈,“肺上查出来个结节,医生说性质不明,要做进一步检查,可能是穿刺活检,也可能要手术!这本来就已经够吓人的了!可你知道医院里现在啥样吗?”

周卫国深吸一口气,语速加快,像在倒苦水:“人山人海!挂号排队,看诊排队,缴费排队,检查排队…哪哪都是长龙!看个专家号,天不亮就得去抢!好不容易排到了,医生跟前围着一堆人,问诊几分钟就结束,然后就是开一堆检查单!ct、核磁…好些检查排期都排到好几天后了!二舅年纪大了,身体本来就虚,这么来回折腾,没病也折腾出病了!”

他顿了顿,声音里的愤怒更甚:“这还不是最糟心的!你知道那些药价吗?好些药,名字听着都差不多,价格差几倍甚至十几倍!医生开药的时候,那单子刷刷的,也不跟你解释清楚哪种好哪种差。我表弟去交钱,一看账单眼都直了!一盒进口的消炎药就顶他半个月饭钱!还有那些检查费…老李,你是不知道,看着那账单上的数字,我二舅这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手都在抖啊!他念叨着‘不看了不看了,回家等死算了’…听得我这心,跟刀绞似的!”

周卫国的描述,如同亲临其境,充满了细节的冲击力。李玄策握着电话,静静地听着,脸色越发凝重。他能清晰地感受到电话那头老同学的无助、愤怒和那份对亲人深切的担忧。这些来自最基层、最真实的抱怨和控诉,远比任何书面报告都更直观、更深刻地揭示了医改阵痛期的尖锐矛盾——医疗资源的紧张与分配不均,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医患隔阂,以及高昂的医疗费用对普通家庭造成的沉重负担。

“卫国,情况我知道了。” 李玄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一种令人安心的沉稳,“你先稳住老人,该做的检查还是要做,身体要紧。钱的事,大家一起想办法。你反映的这些情况,非常重要,非常及时。这正是我们在努力推动解决的问题。” 他停顿了一下,补充道,“帮我给老人家带个好,让他安心养病。有什么困难,随时联系我。”

挂断电话,办公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周卫国描述的县城医院景象,与王秀芹正在经历的乡镇卫生院场景,还有桌面上那份冰冷的报告,在李玄策脑海中交织、碰撞。他仿佛看到了无数个在拥挤、昂贵、充满焦虑的医疗迷宫中艰难跋涉的身影。

他坐回椅子上,目光再次落在那份《深化医改阶段性风险评估报告》和他刚写下的批示上。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他深知,打击腐败、整肃市场是治标,是清除路障;倾听民声、夯实基层是固本,是铺就路基。但要让这艘承载着亿万生命健康期盼的巨轮真正平稳驶过深水区,还需要更系统、更深层、更触及核心的变革动力。这动力,来自于打破利益藩篱的决心,来自于对公平正义的坚守,更来自于对每一个在病痛和费用双重压力下挣扎的个体,那份感同身受的责任与担当。

窗外,不知何时下起了淅淅沥沥的秋雨。冰凉的雨丝敲打着玻璃,发出细碎而连绵的声响,仿佛在为这片土地上正在经历的改革阵痛低吟。李玄策的目光投向雨幕深处,眼神深邃而坚定。路虽难,但必须走下去。为了周卫国的二舅,为了王秀芹,为了千千万万个在病痛与希望之间挣扎的普通人。

中原小镇卫生院外。

王秀芹在刘婶的搀扶下,慢慢走出卫生院的大门。冰凉的秋雨夹杂着寒风扑面而来,让她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颤,裹紧了身上单薄的外套。手里紧紧攥着那几张报销后“省下”的钞票,那点微薄的“甜头”,却丝毫无法驱散她心头的沉重和身体的寒意。

刘婶替她撑着伞,絮叨着:“…秀芹妹子,你看,还是能报点钱的吧?这就是新农合的好处!搁在过去,这三百多块全得自己掏,那得多心疼!现在好歹能报回来一些…” 她试图用这小小的“实惠”来宽慰王秀芹。

王秀芹只是沉默地走着,雨水打湿了她的裤脚。她低着头,看着自己沾了泥水的旧布鞋一步步踩在湿漉漉、坑洼不平的水泥路上。卫生院简陋的条件、医生年轻而匆忙的面孔、检查单上冰冷的数字、缴费窗口前那绝望汉子的背影、还有手中这带着汗湿的几十块钱…所有的画面,都像走马灯一样在她脑海里旋转。最终,定格在记忆深处,李长庚当年捂着肚子、脸色苍白却强撑着给孩子们上课的样子。

一股难以言喻的悲凉和沧桑感,如同这深秋的冷雨,浸透了她的骨髓。她不是为了省下这几十块钱而高兴,她是为这几十块钱背后所映照出的、几十年似乎未曾真正改变的、普通人面对病痛时的卑微与艰难而感到巨大的悲哀。她想起了李长庚失踪前,曾摩挲着那块旧怀表,喃喃地说:“…总想着,等日子再好点,等孩子们都出息了…咱也去看看大医院…” 那点微末的期盼,终究是随着他一起,沉入了冰冷的海底,成了永远无法兑现的泡影。

“长庚…” 王秀芹在心底无声地呼唤着那个尘封多年的名字,浑浊的泪水终于再也抑制不住,混合着冰凉的雨水,悄无声息地滑过她布满皱纹、苍老而冰凉的脸颊。“…你该看看…现在…能报一点了…” 这句话,她没有说出口,只是化作一声沉重的、带着痰音的叹息,消散在萧瑟的秋风秋雨里。那攥着钞票的手,在冰冷的空气中,微微颤抖着。

雨,下得更大了。灰蒙蒙的天空下,小镇的街道显得空旷而寂寥。王秀芹佝偻的身影在雨中蹒跚前行,每一步都踏在改革阵痛与现实泥泞交织的路上。而在千里之外的京城高楼里,李玄策站在窗前,指尖的烟头在雨幕映衬下明灭不定,如同黑暗中艰难跋涉时,那一点不肯熄灭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