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合作的陷阱’。” 李长庚话题一转,语气依旧平和,却多了一份洞察世事的深邃,“全球化时代,科技合作本是潮流所向。我在美期间,也参与、促成了不少成功的国际合作。但合作,不等于依赖,更不等于放弃底线。”
他微微向前倾身,镜片后的目光变得锐利了几分:“在高度敏感的领域,尤其是涉及未来战略制高点的领域,合作往往伴随着看不见的‘栅栏’和‘后门’。核心技术、核心数据、核心人才,永远是不可让渡的核心资产。我曾亲见某些看似慷慨的技术转让背后,是精心设计的‘技术枷锁’——让你能用,却不让你懂;让你跟随,却不让你超越。更甚者,是利用合作之名,行战略侦察之实。”
台下,几位来自安全相关领域的官员,神情变得格外凝重。
“如何破局?” 李长庚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了一个方向,“关键在于提升我们自身的‘技术洞察力’和‘战略判断力’。要能穿透迷雾,看清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共赢,还是单方面的技术虹吸?是真心互补,还是暗藏玄机?这需要我们对全球技术路线图有深刻的把握,对自身的长短板有清醒的认知,更需要一种‘以我为主,开放合作’的定力。” 他的话语清晰有力,如同在描绘一条清晰的航线。
李玄策在台下微微颔首。父亲这番话,与他近年来在国安工作中秉持的“合作中保持警惕、开放中筑牢防线”的理念不谋而合。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认知,更是一种深植于国家利益考量的战略智慧。
“最后,是‘创新的土壤’。” 李长庚的声音忽然变得柔和,带着一种深切的期盼,“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创新生态的竞争。我在斯坦福,感受到最深的,并非仅仅是资金或设备的优势,而是那种允许奇思妙想自由萌发、允许失败、甚至鼓励‘离经叛道’探索的文化氛围。”
幕布上,出现了一张斯坦福校园的图片:阳光下的开放式回廊,草坪上三五成群激烈讨论的学生,实验室里不拘一格堆放的器材。
“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于交叉的边缘,萌发于看似‘无用’的探索。它需要宽松的环境,容错的机制,以及对‘好奇心’本身最大的尊重和呵护。” 李长庚的目光变得温暖,看向台下的年轻面孔,“我们拥有世界上最聪明、最勤奋的人才。如何为他们创造一片敢于梦想、勇于探索、安心钻研的沃土?如何让创新的种子,不仅能破土而出,更能长成参天大树?这是比引进多少设备、投入多少资金更为根本的课题。”
他顿了顿,环视全场,声音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科技竞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漫长战争。它考验速度,更考验耐力;需要开放合作,更需要独立自主;呼唤尖端人才,更依赖滋养创新的土壤。在这场变局中,中国需要的不仅是‘追赶者’的勇毅,更需要‘开创者’的格局与定力。不因一时领先而浮躁,不因暂时落后而气馁。守住根本,看清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在人类知识疆域的星辰大海中,走出我们自己的航迹。”
话音落下,报告厅内陷入了短暂的绝对寂静。仿佛连时间都停滞了片刻。随即,雷鸣般的掌声骤然爆发,如同积蓄已久的山洪,汹涌澎湃,经久不息。这掌声,不仅仅是对一场精彩讲座的赞赏,更是对一位漂泊半生、带着赤子之心和深邃智慧归来的科学家的最高敬意,是对他所描绘的那份战略定力和创新之路的强烈共鸣。
李长庚站在如潮的掌声中,微微欠身致意。他的脸上带着谦和的微笑,镜片后的目光却已投向台下那个熟悉的身影。隔着攒动的人头和热烈的掌声,他与李玄策的目光在空中交汇。
李玄策没有鼓掌,他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望着台上的父亲。晨光透过高窗,恰好落在父亲银白的鬓角上,仿佛为他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辉。父亲的身影在掌声的浪潮中显得那么挺拔,那么从容。一种难以言喻的、滚烫的暖流瞬间涌上李玄策的心头,冲撞着他的眼眶。那里面有骄傲,为父亲渊博的学识和深邃的洞察;有欣慰,为父亲终于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属于他的位置和共鸣;更有一种血脉相连的深沉感动——父亲毕生所学所悟,如同最珍贵的宝藏,正在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这片他深爱的土地。
李玄策放在膝上的手,不自觉地微微攥紧,指尖深深陷入掌心,用那轻微的刺痛感,强压下喉头的哽咽和眼底汹涌的湿意。他缓缓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嘴角终于扬起一个清晰而温暖的弧度,那笑容里,盛满了为人子最深沉的自豪与无言的敬仰。台上的李长庚,似乎也捕捉到了儿子这瞬间的情绪流露,他脸上的笑容加深了些许,对着李玄策的方向,几不可察地轻轻颔首。
这一刻,无需言语。两代人的智慧与担当,两代人的家国情怀,在这掌声雷动的学术殿堂里,在穿透尘埃的晨光中,完成了一次无声而深刻的传承与共鸣。星火已然点亮,前路就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