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金兰厌胜劫 > 第678章 新起点 (2012年7月3日)

第678章 新起点 (2012年7月3日)(1 / 2)

京城的七月,阳光烈得能将柏油路面晒出油来。一辆黑色轿车平稳地驶入中科院大门,碾过浓密的梧桐树荫,最终停在一栋线条简洁、覆盖着大面积玻璃幕墙的现代化实验楼前。车内冷气开得足,与窗外的蒸腾暑气形成鲜明对比。

李长庚推开车门,热浪瞬间裹挟着蝉鸣扑面而来。他下意识地眯了眯眼,抬手扶了下鼻梁上的金丝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带着一种近乎挑剔的审视,扫过眼前这栋代表中国顶尖科研实力的建筑。不同于斯坦福研究所那些充满历史感的砖石小楼,这里的一切都透着崭新的、蓬勃的锐气。

李玄策从另一侧下车,走到父亲身边,很自然地落后半步。他今天穿了件质地精良的浅灰色衬衫,没打领带,袖口随意挽起,既不失庄重,又透着几分干练。“爸,这边请。清墨和念墨的团队,还有院里几位相关领域的负责人,都在里面等着了。” 他的声音不高,清晰地盖过聒噪的蝉鸣。

厚重的玻璃门无声滑开,一股混合着消毒水、精密仪器冷却剂和某种淡淡化学试剂的味道涌入鼻腔。恒温恒湿的环境瞬间隔绝了外界的燥热。走廊宽敞明亮,光洁如镜的地面映出匆匆而过的白色实验服身影。

“爷爷!” 清脆的童音在略显肃穆的环境中响起。李天枢穿着特制的小号白大褂,像模像样地跟在方清墨身边,小脸上满是兴奋。方清墨一身素雅的浅蓝色实验服,长发利落地挽在脑后,笑容温婉而充满力量:“爸,欢迎来参观我们的‘战场’。” 李念墨站在母亲身侧,同样穿着实验服,沉静的目光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仿佛即将向最敬重的导师展示自己精心完成的课题。

李长庚的目光掠过儿媳、孙女和小孙子,最后落在儿子沉稳的脸上。他微微颔首,没有多言,但紧绷的嘴角线条似乎柔和了些许。一种微妙的氛围在空气中流淌——既是家人团聚的温情,更是顶尖科研者之间即将展开的无声碰撞。

一行人步入一个巨大的开放式实验室。空间异常开阔,高耸的天花板下,各种李长庚熟悉又带着些许陌生进化感的设备井然有序地排列着。巨大的透明培养箱内,奇异的植物样本在特殊光照下舒展着泛着金属光泽的叶片;精密的3d打印平台正在无声地“生长”着结构复杂的仿生支架;几台流线型的分析仪器闪烁着幽蓝的光芒,屏幕上瀑布般流淌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数据流。

“爸,您看这边,” 方清墨引着李长庚走到一组透明的密封舱前。舱内是流动的、泛着珍珠光泽的粘稠液体,液体中悬浮着一些细小的、形态不断变化的金属颗粒。“这是我们团队基于深海贻贝粘附蛋白和蜘蛛丝仿生结构,结合新型智能响应材料开发出的‘液态金属-生物聚合物’复合材料原型。”

一位年轻的研究员在方清墨示意下,小心翼翼地操作着外部控制器。只见密封舱内的液体仿佛有了生命,那些金属颗粒迅速聚拢、拉伸、变形,在液体中勾勒出一朵精细到花蕊都清晰可见的金属玫瑰,花瓣边缘甚至模拟出自然卷曲的弧度。下一秒,形态又瞬间瓦解,重新聚合成一个微型的、结构精巧的齿轮组。

“它可以在预设刺激下,比如特定温度梯度、电磁场或生物信号触发下,实现快速、可逆的形态转变和自组装,” 方清墨的声音带着科研者特有的冷静与热忱,“目标是应用于微创手术中的智能器械、极端环境下的自适应结构件,甚至……未来可植入人体的动态修复材料。”

李长庚的眼镜片反射着密封舱内流动的奇异光泽。他没有立刻评价,而是凑近观察窗,看得极其仔细,手指无意识地隔着玻璃轻轻点着那些变幻莫测的金属颗粒,仿佛在脑海中同步推演着分子层面的相互作用。足足看了几分钟,他才直起身,转向方清墨,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如鹰隼:“界面应力如何平衡?长期循环下的金属离子析出和生物相容性风险,你们的解决方案是?”

问题直指核心难点。方清墨没有丝毫意外,眼中反而燃起棋逢对手的光彩。她立刻示意旁边的研究员调出另一组数据图谱和分子模拟动态图,开始条理清晰地阐述团队在界面分子设计、惰性包覆层以及自修复机制上的突破性进展。术语专业,逻辑严密,实验数据详实可靠。李长庚听得极其专注,不时打断追问细节,两人语速越来越快,讨论迅速深入到材料科学最前沿的领域。周围的年轻研究员们屏息凝神,眼神里充满了对这场高水平对话的敬畏与学习。

李玄策站在稍后一点的位置,安静地看着。他没有介入专业讨论,目光平静地在父亲、妻子和周围的仪器设备间流转。他看到父亲眼底那抹久违的、被强烈求知欲点燃的光芒,看到妻子面对挑战时那份从容不迫的自信与专业魅力。他微微侧头,对身边一位中科院陪同的负责人低声交代了几句,那人立刻点头,悄声离开去安排什么。李玄策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透露出一种全局在握的沉稳和对细节的精准把控。

“爷爷,看我的!” 李天枢不知何时跑到旁边一个稍矮的实验台前,踮着脚,小手按在一个覆盖着特殊薄膜的培养皿上。培养皿里,几株看似普通的豆科植物幼苗,根系却闪烁着极其微弱的、肉眼几乎难以察觉的荧光。随着天枢小手的靠近,那荧光仿佛受到某种吸引,竟微微增强并向他的手指方向偏移了一丝!

李长庚的注意力瞬间被吸引过去。他走到小孙子身边,蹲下身,目光紧紧锁住那奇异的荧光根系。“这是……”

“是念墨姐姐和妈妈帮我弄的!” 天枢兴奋地说,“姐姐说我的‘感觉’很特别,可以试试能不能和植物‘说话’!妈妈说这是‘生物电信号引导下的共生能场初探’!” 他努力复述着拗口的专业名词。

李念墨走过来,扶了扶眼镜,解释道:“爷爷,天枢有一种非常特殊的生物亲和力场,或者说……感应能力。我们尝试将这种微弱的生物场与经过基因编辑、对特定能量波动敏感的植物根系耦合。虽然还在最基础的验证阶段,但刚才的现象表明,他的场能确实对植物根系内某种生物电活动产生了微弱但可观测的定向影响。” 她的语气带着科研者的严谨,也难掩一丝对弟弟特殊能力的惊奇。

李长庚看着眼前稚气未脱却已展露不凡天赋的小孙子,又看看沉稳睿智的孙女,再看看一旁温婉中透着坚韧的儿媳,最后目光落在儿子身上。李玄策正静静注视着这一幕,眼神深邃,如同静默的深海,包容着眼前这些超越常规认知的可能。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在李长庚胸中翻涌——是惊叹于后辈的潜力?是感慨于国内科研的迅猛发展?还是对自己缺席岁月的深深遗憾?他伸出手,极其轻柔地摸了摸天枢柔软的头发,又拍了拍念墨的手臂,最终只是深深地点了点头,千言万语都化作无声的肯定。

下午的行程,气氛变得有些不同。轿车驶入一个更为僻静、安保级别明显提升的园区。高墙,电网,多重身份验证。李玄策亲自引导父亲通过一道道森严的门禁。这里没有挂任何醒目的牌子,只有内部人员才知道,这里就是国家灵异事务局的核心研究基地——对外通常只以“特殊现象与应急技术研究所”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