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目光又落回那份报告,指尖下的文字仿佛带着冰冷的阻力:“可在这里……每一步都像在泥泞里跋涉。设备、工艺、资金、观念……有时候,看着它被束之高阁,或者因为转化过程的粗糙而无法发挥应有的效能,那种无力感……”她微微蹙眉,没有说下去,但那份深切的焦灼与失落,已清晰地传递出来。
李天枢似乎感受到了空气中微妙的变化,他放下啃了一半的苹果,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在父母之间转来转去。
李玄策没有去看那些文件。他伸出手,隔着小小的餐桌,轻轻覆在妻子微凉的手背上。温暖的触感传递着无声的支持。
“清墨,”他的声音低沉而平缓,没有评判,只有理解,“我记得你刚进研究所那年,为了观察一种贝壳的微观结构,硬是在海边待了一周,晒脱了皮。你说,大自然的设计精妙绝伦,人类仿其形易,得其神难。这份‘神’,是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是掌握核心,是自主可控。”
他顿了顿,目光深邃:“诺维森的舞台固然广阔,但核心技术一旦离岸,就如同风筝断了线。它飞得再高再远,线轴却握在别人手里。他们今天可以给你最好的资源,明天也可以用最严苛的条款限制你,甚至,用它成为指向我们自身的一把利刃。想想那些被‘卡脖子’的痛,根源不都在于此吗?”
他的语气没有慷慨激昂,只是陈述着一个冰冷而清晰的现实。方清墨的手指在他掌心下微微动了一下。
“我明白你的理想,让技术惠及全球,这是科学无国界的崇高。”李玄策的拇指轻轻摩挲着她的手背,带着安抚的力量,“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自己首先能牢牢地掌握它,能决定它如何生长、如何应用。就像我们脚下的大地,根基稳固,才能支撑起参天大树,才能将荫蔽与果实真正分享出去。”
他拿起桌上的茶杯,看着里面沉浮的茶叶,若有所思:“《天工开物》里讲‘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这‘尽’字,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尽’。清墨,这不是狭隘,而是清醒。真正的惠及天下,始于自立自强。唯有根深扎于故土,汲取自身的养分,长成的栋梁才能荫蔽四方,无惧风雨。”
他的话语,没有替她做决定,却像一把精准的钥匙,插进了她心中那把纠结的锁。将技术自主与国家安全的深层联系,用“根”与“树”的朴素意象清晰阐明;将对全人类福祉的追求,置于自立自强的坚实基石之上。这不是冰冷的说教,而是基于深刻理解与共同信念的肺腑之言。
方清墨眼中的迷茫与挣扎,如同被风吹散的薄雾,渐渐沉淀、清晰。她反手紧紧握住了李玄策的手,力道传递着一种释然的坚定。她想起了洪水救援时,她团队研发的应急材料在子弟兵手中筑起生命之堤的场景;想起了丈夫在无数个深夜,面对那张巨大“棋盘”时紧锁的眉头和眼中不容退让的守护。“根深扎于故土”——这七个字,瞬间点亮了她心中那个被现实迷雾遮蔽的方向。
“我明白了。”她的声音恢复了往日的清朗,带着尘埃落定后的轻松与力量,“技术,必须留在国内生根。转化的困难,再大,我们一道一道去攻克!”她的目光投向那份国内报告,不再是无奈,而是燃起了挑战的火焰,“设备卡脖子?那就联合攻关!工艺不成熟?那就优化迭代!需要合作方?那就去找真正有魄力、有担当的企业!”她看向李玄策,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记得你提过,老同学周卫国在德迅物流负责危化品安全?他们的精密仪器运输防护需求很大,也许……是个切入点?”
李玄策眼中流露出毫不掩饰的欣赏与骄傲。这就是他的清墨,能从困局中迅速找到突破口。“好!”他朗声笑道,那份棋盘上运筹帷幄的自信仿佛也感染了此刻,“周卫国那家伙,我去‘点将’!国内有实力也有远见的企业,我们一起筛!需要政策协调,我去想办法。这‘根’,我们一起把它扎深、扎牢!”
“爸爸!妈妈!”李天枢看着父母紧握的手和脸上重新焕发的光彩,虽然不太懂具体发生了什么,但也感受到了那股温暖而有力的情绪流动,开心地拍起小手,“吃面!吃面!蛋要凉啦!”
就在这时,客厅墙上的视频通话屏幕亮了起来,李念墨明媚的笑脸出现在大洋彼岸的实验室背景前:“爸!生日快乐!妈!你们在说什么呢?隔着屏幕都感觉能量场特别和谐温暖!”
温馨的笑声瞬间充满了整个房间。方清墨起身,将那份诺维森的传真件轻轻合上,放进抽屉深处,如同放下了一个沉重的包袱。她端起那碗已经微温却依旧香气四溢的长寿面,郑重地放到李玄策面前,清澈的眼眸里映着灯光,也映着丈夫和孩子们的笑脸,再无一丝阴霾:
“玄策,生日快乐。吃面吧,以后的路,我们一起走。这技术的根,就扎在这里,哪儿也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