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金兰厌胜劫 > 第631章 窗花上的输油管(11月12日10:00)

第631章 窗花上的输油管(11月12日10:00)(2 / 2)

王老憨浑浊的老眼死死盯着那重叠的图案,布满沟壑的脸颊肌肉微微抽动,他看看自己布满老茧、沾着油渍的手,又看看那神奇的红色光影,喃喃道:“额(我)……额就是照着老辈子传下来的样子剪……避着那‘兔子’的心口窝剪……”

“避其要害,绕其锋芒……”李玄策的声音带着一种醍醐灌顶的激动,他指着图纸上那完美的红色弧线,目光灼灼地看着王老憨,“王大爷!您这‘蛇盘兔’,剪的不是吉祥,剪的是活路!是给那条‘油龙’指的生路啊!您看,您这‘蛇’绕开的地方,”他的手指重重地点在图纸上被红色弧线巧妙避开的核心区域,“正是那最凶险、最冻得结实、能把钢铁都冻裂的‘死地’!您这绕着剪,绕得好!绕得妙!”

炕沿边上,一直安静地啃着一个冻梨的李天枢,似乎被大人们激动的情绪感染了。他眨巴着大眼睛,看看图纸上那条鲜红的“蛇”,又看看自己手里啃得坑坑洼洼、冰凉沁人的冻梨。黄澄澄的梨汁顺着他胖乎乎的小手往下淌,滴落在光溜溜的炕桌上。

小家伙似乎觉得好玩,索性把冻梨当成了笔,用那冰凉、黏糊糊的梨汁,在炕桌上无意识地涂画起来。他画了一条弯弯曲曲的线,模仿着图纸上那条红色的“蛇”。画着画着,梨汁流淌汇集,在线条的一个拐弯处,积下了一小滩。很快,在窑洞不算太高的温度下,那滩梨汁的边缘开始凝结,形成了一圈微微凸起的、半透明的冰棱。

那冰棱凸起的轮廓,竟酷似一片狭长的、深嵌在内陆的湖泊——贝加尔湖的微缩轮廓!而那条梨汁画出的弯曲线条,恰好从这“冰湖”的南侧边缘优雅地划过!

“爸爸!”李天枢举着沾满梨汁的小手,指着炕桌上那个梨汁冰棱形成的“湖泊”,奶声奶气地说,“大龙龙要喝水水!从这里绕过去喝!”

稚嫩的童言,如同最后一记重锤,敲在李玄策的心上。绕行贝加尔湖南缘,正是他们内部“弧线方案”的另一个关键节点!孩子的无心之作,竟再次印证了这条“生路”的天然合理性!

就在这时,李玄策的手机震动起来。是方清墨的加密通讯。

“玄策,窗花图像收到了!”方清墨的声音依旧冷静,但语速稍快,“那油花形成的冻土结构图非常清晰。我正在用你之前送来的、王大爷剪纸用的那种特制油光纸做基底,涂覆一种新型的温敏导热膜。这种膜有个特性——遇热会沿着特定应力方向产生微收缩,正好可以模拟冻土带在管线热效应下可能产生的形变!你把争议段核心区域坐标给我,我立刻把膜按比例裁好,贴在窗花背面对应的位置上!”

李玄策迅速报出坐标。窑洞里,王老憨和老伴看着李玄策对着手机低声说话,又看看桌上那神奇重叠的窗花与地图,满脸都是敬畏和茫然。

几分钟后,李玄策按照方清墨的指示,将那张承载着民间智慧与顶尖科技融合的“蛇盘兔”窗花,重新贴回了刚刚被哈气融化了一小块、此刻又凝结起新霜的玻璃窗上。这一次,在窗花油光纸的背面,肉眼几乎无法察觉的地方,多了一层极薄、透明的薄膜。

窗花贴好,红色的光影再次投射在地面。

“王大爷,麻烦您,把炕火烧得更旺些!”李玄策沉声道。

王老憨的老伴立刻往灶膛里塞了几把干透的硬柴。火焰呼呼作响,热力透过土炕,迅速辐射开来,窑洞里的温度明显升高。

神奇的一幕发生了!

投射在地面上的红色“蛇盘兔”光影,整体依旧清晰稳定。然而,在对应着核心冻土争议区域的那段“蛇身”光影上,却开始发生极其细微的变化!那段光影的边缘,如同被无形的力量轻轻拉扯,开始产生一种肉眼几乎难以察觉的、缓慢而持续的“收缩”感!光影的线条似乎向内微微凹陷,原本流畅的弧线在局部区域变得略显“紧张”和“扭曲”,仿佛承受着某种内在的压力!

“看这里!”李玄策指着那段收缩的光影边缘,“这就是如果强行穿越,管线运行产生的热效应导致冻土局部融沉后,管道可能承受的异常应力区域!收缩变形,预示的是潜在的位移和扭曲风险!”

王老憨和老伴似懂非懂,但光影那“不舒服”的收缩变化,他们却真切地感受到了。

李玄策迅速拿出手机,对着地面上那正在微妙变化的光影连续拍摄,尤其是那段“紧张”的弧线。他将照片和视频,连同炕桌上李天枢那幅梨汁冰棱勾勒的“贝加尔湖绕行图”,一起打包,加密发送给了远在谈判前线的核心团队。

做完这一切,李玄策长长舒了一口气。他走到窗边,看着窗外阳光下苍凉的黄土高原。冰冷的玻璃上,那张鲜红的“蛇盘兔”窗花,在霜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鲜艳夺目,充满了古老而蓬勃的生命力。方清墨的导热膜在窗花背面忠实地模拟着大自然的警告,而王老憨那把刻刀剪出的、源自生活与祈愿的灵性弧线,如同黑暗中的航标,为冰冷的钢铁管道指引了一条充满智慧的生路。

他转过身,看向炕桌旁懵懂却仿佛洞悉了什么的儿子,还有那两位用最质朴的双手创造了奇迹的陕北老人,一股暖流在胸中激荡。

“王大爷,”李玄策的声音温和而充满敬意,他拿起一个黄米馍馍,掰开,露出里面热乎乎的红豆馅,递给老人,“您这窗花,剪得好!剪活了!这条‘油龙’,以后真得好好谢谢您这‘蛇盘兔’给它指的道儿!” 他咬了一口自己手中的馍馍,那朴素的粮食甜香在口中弥漫,如同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智慧,温厚而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