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水!”李玄策最后看了一眼妻儿,转身,在辅助人员的帮助下,沿着舷梯,一步步沉入那看似平静、实则深不可测的墨绿色江水之中。
冰冷。黑暗。寂静。巨大的水压从四面八方挤压过来,仿佛要将钢铁和血肉一同碾碎。深潜服上的强光灯刺破浓稠的墨绿,光束在悬浮的微粒中形成一道孤独的光柱。李玄策稳定地操控着推进器,沿着声呐指引的方位,朝着大坝基岩与混凝土结合部的深处潜去。
越往下,光线越暗,水温越低。只有仪表盘上跳动的数字和生命维持系统轻微的嘶嘶声,提醒着他依然身处现实。巨大的坝体基座在灯光下显现出粗糙而古老的岩石肌理,上面覆盖着厚厚的泥沙和水生物。水流在这里变得异常复杂,暗涌无声地推挤着他。
终于,强光灯扫到了目标。在坝体基岩与混凝土接合处的一道深邃裂缝旁,岩石的阴影里,赫然出现了一个向内凹陷的巨大洞口!洞口边缘犬牙交错,像一张黑暗巨口。更令人心悸的是,洞口附近的岩石裂缝中,竟然闪烁着星星点点、极其微弱的幽蓝色荧光!那荧光如同鬼火,在绝对的黑暗中勾勒出裂缝狰狞的轮廓。
李玄策的心猛地一沉。这幽蓝色的荧光……他太熟悉了!在不久前破获的一起涉及国家战略资源的稀土走私大案的关键物证照片上,就出现过这种特殊荧光标记!这是走私分子用于追踪和标记高纯度稀土矿物的手段!怎么会出现在这里?难道这空腔的形成,竟与稀土走私、与那些觊觎国家资源的蛀虫有关?还是……这荧光本身就是某种探测设备留下的痕迹?
他强压下心头的惊涛骇浪,小心翼翼地靠近洞口边缘。深潜服上的机械臂缓缓伸出,小心翼翼地清除掉洞口边缘的淤泥和附着物。灯光聚焦处,就在那闪烁着幽蓝荧光的裂缝旁边,坚硬的基岩上,赫然出现了一行深刻而遒劲的刻字!字迹已被水流和时光冲刷得有些模糊,但依旧清晰可辨:
“水能载舟 1977”
1977年!那是三峡工程启动大规模前期地质勘探的年代!这字迹……是父亲李长庚的!当年作为地质力学专家的父亲,一定曾亲自潜入这百米深水,考察坝址基岩!这行字,是他当年在勘探间隙,怀着怎样的心情刻下的?是对自然伟力的敬畏?是对未来工程的期许?抑或是对“载舟覆舟”古老哲思的感悟?
一股难以言喻的洪流瞬间冲垮了李玄策所有的心理防线。冰冷刺骨的深水,巨大的压力,诡异的荧光,潜藏的危机……这一切,在父亲三十四年前刻下的这行字面前,仿佛都失去了分量。他伸出手,隔着厚重冰冷的潜水手套,指尖颤抖着,轻轻抚摸着那冰冷的、承载着父亲体温与意志的刻痕。水能载舟……这深水之下,承载的何止是巨轮,更是亿万生民的安危!父亲当年的警醒,穿越三十四年的时光,在此刻与他无声交汇。
就在这时,腰间特制的安全绳——一根包裹着高强度纤维和精密信号传输线的复合缆索——突然传来一阵极其微弱却异常清晰的、有节奏的震动。紧接着,一个熟悉而温柔的旋律,如同最清澈的溪流,透过缆索的震动,直接传递到他头盔内的骨传导耳机中,流入他的心底:
“田野小河边,红莓花儿开……”
是方清墨!是她在水面保障船上,轻轻地哼唱着那首《红莓花儿开》!没有歌词,只有那舒缓而坚定的旋律,带着妻子的体温和无限牵挂,穿透了百米深水的黑暗与重压,轻柔而坚定地包裹住他。
冰冷的头盔内,李玄策的眼眶瞬间发热。他仿佛能看到清墨站在船舷边,望着幽深的江水,用这种方式传递着无声的支持和守护。父亲刻下的箴言在眼前,妻子的歌声在耳边……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所有的杂念瞬间沉淀。李玄策的眼神重新变得如同深潭般沉静锐利。他不再犹豫,操纵机械臂,精准地从腰间的耐压容器中取出那块深绿色的青蒿素凝胶块。强光灯下,凝胶内部流动的光点如同星辰。
他小心翼翼地将凝胶块塞进那道闪烁着幽蓝荧光的、最深的裂缝边缘。凝胶块接触冰冷江水和高水压的刹那,内部的光点骤然明亮!它如同拥有了生命般,开始急速地膨胀、延展!深绿色的物质像最灵巧的根须,瞬间渗入岩石的每一条细微缝隙,然后迅速固化,形成一层坚韧无比、闪烁着玉石般温润光泽的生物矿化结构体,牢牢地将那道危险的裂缝“缝合”起来!幽蓝色的荧光,被这充满生机的绿色光芒彻底覆盖、吞噬。
“天枢!投放谐振传感器!”李玄策的声音通过通讯器,清晰地传到水面。
“收到!爸爸看我的!”李天枢稚嫩却充满力量的声音传来。
水面上,李天枢屏住呼吸,小脸绷得紧紧的,双手熟练而稳定地操控着手中的遥控器。那架特制的航模发出一声轻啸,如同灵巧的雨燕,在江面上空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精准地悬停在李玄策正上方水域。机身下方的银白色谐振圆柱体脱离挂钩,悄无声息地沉入墨绿色的江水深处。
深潜保障船的指挥舱内,巨大的屏幕上原本杂乱无章的水下声呐回波图像,在谐振传感器入水后短短几秒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同拨开了厚重的迷雾,空腔内部的三维结构图被清晰地勾勒出来——它的形状、深度、岩壁的应力分布、水流状态……所有关键数据,都化作精确的线条和色彩,实时呈现在众人眼前!
“数据稳定!传输清晰!空腔结构建模完成!”技术员激动的声音响起。
方清墨紧盯着屏幕上那被绿色生物矿化结构体加固的区域,以及旁边父亲那行清晰的刻字,泪水无声地滑落。那不是悲伤的泪,是震撼,是骄傲,是跨越时空的守护终于得到回响的释然。
百米深水之下,李玄策悬浮在巨大的坝体基座旁。他完成了关键裂缝的初步加固。头顶上方,儿子操控的航模投下的谐振器,如同天眼,洞悉着水下的一切秘密。安全绳传来的旋律依旧轻柔流淌。他再次伸出手,指尖最后一次拂过父亲刻下的那行字——“水能载舟 1977”。
冰冷坚硬的岩石,滚烫无声的箴言。头顶是儿子投下的科技之眼,腰间是妻子用歌声系住的牵挂,手中是妻子用智慧凝结的守护之力。而他自己,则是连接这一切的纽带,是此刻立于这静水深流处的定海之针。
李玄策的目光穿透深水的幽暗,仿佛看到了三十四年前在此潜水的父亲年轻而专注的身影;看到了水面上儿子全神贯注操控航模的小脸;看到了船舷边妻子温柔哼唱的侧影;也看到了万里之外,女儿和外公在实验室里紧盯着数据流的凝重面容。
三代人,以不同的方式,守护着同一片土地,同一条江河,同一个关于家国安宁的梦想。科技与人文,在此刻的深水之下,在古老的箴言旁,在温暖的歌声里,完成了最深沉、最有力的交融。
他推动推进器,开始仔细探查空腔的其他区域。强光灯的光束刺破黑暗,照亮了更多需要加固的缝隙,也照亮了前方未知的挑战。但此刻的李玄策,心如磐石。这百米深水的静流之下,涌动的已不再是单纯的危机,而是一股汇聚了祖辈智慧、亲人挚爱、家国责任与科技力量的磅礴暗流,无声,却足以托起万钧之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