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了!”几秒钟后,她发出一声带着惊喜的轻呼,捧着笔记本回到屏幕前,声音因激动而微微提高,“爷爷在1978年的笔记里记载过!他在参与西伯利亚某极端寒区输油管道特种钢材研发时,遇到过类似的低温脆性问题!当时他们尝试了多种方案,其中一条备注提到:‘…尝试引入微量碲化铋(bi2te3)作为晶界修饰剂,理论计算显示其特殊的层状结构可能增强低温下晶界滑移阻力,实验性添加0.3%左右(重量比),观察其对低温韧性的影响…’后面还附有当时的初步测试数据,显示有改善趋势!”她迅速将笔记的相关页面通过高清摄像头展示给屏幕另一端的王铁柱和父亲。
李玄策此刻也站在协作中心,他沉稳的目光中瞬间爆发出锐利的光芒。念墨的发现,将祖父尘封的经验与现代最尖端的分析技术,在跨越时空的这一刻,完美地连接了起来!“铁柱!念墨!立刻按这个思路调整配方!0.3%碲化铋!神光继续监控添加后的晶格变化!”他当机立断,声音斩钉截铁。
指令如同电流,瞬间传回哈市冰火交织的车间。王铁柱没有丝毫犹豫,亲自操作精密配料系统。微量的、闪烁着金属光泽的碲化铋粉末,被小心翼翼地加入沸腾的钢水之中。炉火映照着他坚毅的脸庞和微微颤抖的手——这不仅是技术的调整,更是承载着两代人智慧与信任的托付。
钢水重新注入特制的模具,在极寒的车间环境中加速冷却。一块银灰色、还散发着余温的钢样被紧急取出,送到车间外临时搭建的简易低温冲击测试台。此时,已是深夜。哈市上空的云层不知何时散开,一轮清冷的满月高悬天际,将皎洁的银辉洒满大地,也洒在这块刚刚诞生的、寄托着无数期望的钢样之上。
测试员将钢样固定在冰冷的砧座上,沉重的摆锤高高扬起。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目光死死盯住那块在月光下泛着冷冽光泽的金属。
“砰——!”
沉闷的撞击声在寂静的寒夜里格外清晰!摆锤带着千钧之力狠狠砸下!
预想中的碎裂声没有传来!
王铁柱一个箭步冲上前,几乎把脸贴到了冰冷的钢样上。防冻面罩的冰凌因急促的呼吸又凝结了一层,但他毫不在意。月光如水,清晰地照亮了钢样表面——那道承受了重击的位置,没有出现可怕的、贯穿性的裂痕!只有一道浅浅的、如同发丝般的白印!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众人屏息凝神的注视下,那道白印的边缘,仿佛被月华赋予了生命,竟然在以肉眼可见的缓慢速度,微微地“蠕动”着,如同伤口在自我愈合!虽然极其细微,但这神奇的“弥合”现象,在月光下清晰可见!它无声地宣告着,晶界的结合力被那0.3%的“魔法粉末”彻底改变了!
“成了!成了!!”不知是谁先爆发出第一声嘶哑的欢呼,紧接着,整个车间外爆发出雷鸣般的呐喊和掌声!老工人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有人用力捶打着彼此厚实的肩膀,有人摘下结满冰霜的帽子狠狠摔在地上,眼眶发热。极寒的深夜,因为这成功的喜悦,似乎也变得不再那么刺骨。
王铁柱缓缓直起身,长长地、深深地呼出一口白气,那白气在月光下久久不散。他抬手,用粗糙的手指,轻轻拂过腰间那把陪伴他多年的老式军刀刀柄。那刀柄上,除了象征三峡截流、汶川救灾等功勋的六道深刻划痕外,一道崭新的、还带着金属光泽的刻痕,被他用刀尖郑重地添了上去——这是属于“破冰者”、属于这个冰火交织的月夜的印记!第七道刻痕!它记录的不只是一次技术的突破,更是一次跨越三代人的智慧接力:是他和老师傅们炉火纯青的实操经验,是李念墨借助最前沿科技“神光”的精准洞察与敏捷思维,更是李长庚那本尘封笔记中蕴藏的、历经岁月淘洗依然熠熠生辉的宝贵经验!
他抬头,望向那轮清冷的满月。月光温柔地洒在他布满汗渍和烟尘的脸上,也洒在车间内那炉依旧在静静保温、等待最终浇铸的、蕴含着碲化铋“魔力”的炽热钢水上。红与白,炽热与清冷,在这一刻,在“破冰者”即将成型的筋骨中,达成了完美的交融与平衡。
屏幕那头,李念墨看着欢呼的人群和月光下那道神奇弥合的白印,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对着镜头比了一个胜利的手势。李玄策站在京城协作中心巨大的落地窗前,窗外是都市的璀璨灯火。他接通了哈市的专线,声音沉稳而带着不易察觉的欣慰:
“铁柱,辛苦了。告诉老师傅们,他们铸就的不仅是钢材,是百万游子归家路上的‘平安扣’。”
“念墨,做得很好。爷爷的笔记,是真正的宝藏。”
“立刻组织量产!这批‘月光钢’,要以最快的速度,变成‘破冰者’的心脏!”
月光如水,钢水似火。在这北国最寒冷的深夜,一缕由老工匠的汗水、科学家的智慧、尘封的笔记和坚定的信念共同熔铸而成的希望之光,已然刺破坚冰,照亮了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