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金兰厌胜劫 > 第554章 防汛老友记(2010年12月12日)

第554章 防汛老友记(2010年12月12日)(2 / 2)

“是好事,”孙福全点点头,又摇摇头,“可到了下头,味儿有点变了。上面任务压得紧,要求参保率年底必须达到多少多少。乡里、村里的干部,为了完成任务,办法就有点……简单了。有的是连哄带劝,有的是拿别的补贴说事,甚至有的地方,直接就从农户的粮补直补卡里把钱扣了!说是先垫上,回头再解释。”他顿了顿,看着锅里翻滚的汤花,“老百姓不懂那些复杂的条条框框,就觉得本来该到手的钱少了,心里不踏实,怨气不小。尤其是那些家里确实困难的,指着这点钱买油盐呢。我去村里走访,几个老农蹲在墙根下晒太阳,抽着旱烟,唉声叹气,说这‘保’字还没见着影儿,‘钱’字先飞了。还编了顺口溜,说什么‘蒜你狠,豆你玩,保你钱,看不见’……”

桌上安静了片刻,只有炭火的噼啪声和锅汤的咕嘟声。李玄策夹起孙福全涮好的那片白菜心,慢慢放进嘴里咀嚼着。白菜的清甜里,似乎也带上了一丝难以言喻的苦涩。他缓缓吐出一口烟,烟雾在灯光下缓缓升腾。

“老孙,”他看向孙福全,眼神凝重,“你听到的,是真正来自田间地头的声音。‘蒜你狠,豆你玩’……老百姓苦啊。这‘新农保’是百年大计的好事,可执行上要是走了样,伤了民心,好事也能变坏事。这种简单粗暴的‘垫缴’,必须立刻叫停!政策宣讲要到位,要真正让农民兄弟明白好处,自愿参保。绝不能为了漂亮数字,搞强制摊派,甚至截留挪用别的补贴款!这是底线!”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

“对头!”范大勇一拍大腿,“老李这话在理!好事得办好!”

“是啊,”吴建国也深有感触,“上面千条线,真正得实惠、心服口服,这才是大学问。有时候,不是政策不好,是执行的人心歪了,或者方法蠢了。”

这顿老友火锅,从暮色四合吃到月上中天。炭火添了几次,羊肉加了好几盘,二锅头的空瓶子也多了几个。话题从当年的惊涛骇浪、生死与共,到如今工作的琐碎烦恼、基层的见闻,再到家长里短、儿女前程。笑声、骂声、叹息声,在小小的方桌上交织,滚烫的锅气蒸腾着,模糊了窗外的严寒,也熨帖着中年人饱经世事的沧桑心肠。

李玄策大部分时间都在倾听,用心地记着那些带着泥土味、汗味甚至牢骚味的信息。只有在涉及原则和隐患时,他才言简意赅地指出要害。他给老范倒酒,帮老吴捞起沉在锅底的冻豆腐,听老孙讲西疆胡杨林在风沙中的顽强。这一刻,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常务副部长,而是当年那个和他们一起在泥水里摸爬滚打、可以托付生死的兄弟。

散场时,已是深夜。胡同里寂静清冷,寒风一吹,酒意散了大半。四人裹紧衣服,站在老店昏黄的灯光下道别。

“老李,今天这顿,舒坦!”范大勇用力握了握李玄策的手,黑红的脸上带着满足的笑意,“比开十个会有用!”

“是啊,心里有啥不痛快,跟老兄弟们一吐,畅快多了。”吴建国也感慨道。

孙福全搓了搓冻得发红的手,看着李玄策:“老李,你在上面,不容易。这些鸡毛蒜皮,你听听就得了,别太操心。”

李玄策看着眼前三张被岁月和风霜打磨过的脸,看着他们眼中那份依旧不变的信任和关切,心头暖流涌动。他用力回握他们的手,声音低沉而有力:“你们说的,不是鸡毛蒜皮。水利工程的质量,是千万人的身家性命;防汛物资的齐备,是关键时刻的救命稻草;一项惠民政策是否能真正暖到人心,更是国之根基。你们在是最真实的风向标。今天这顿火锅,值千金!”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三人:“老范说的那个标段,老吴提到的那个仓库,老孙反映的‘垫缴’问题,我心里有数了。放心,该查的会查,该纠的会纠。咱们当年能守住大堤,如今,也得守住该守的东西!”

雪花不知何时又悄然飘落,细细碎碎,在昏黄的灯光下像飞舞的精灵。四人互道珍重,身影在胡同口分开,融入各自的方向。

李玄策没有立刻上车,他独自站在清冷的雪夜里,深深吸了一口凛冽的空气。肺腑间似乎还残留着羊肉的暖香和老白干的烈意,但更多的,是老友们带来的沉甸甸的、带着泥土和烟火气息的讯息。这些讯息,如同无数细微的神经末梢,将这片广袤土地上最真实的脉动传递到他心中。

万家灯火在远处的高楼间闪烁,勾勒出帝都繁华的轮廓。在这繁华之下,有郑三爷那穿越时空的苍劲渔鼓,有林秀云无声滑落的泪珠,有偷工减料的水泥标号,有过期的救生衣,有老农蹲在墙根下关于“蒜你狠”、“保你钱”的叹息……无数个点,无数条线,交织成一张名为“国泰民安”的巨网,也勾勒出无数潜在的风险与挑战。

他抬头,望向墨蓝深邃的夜空,雪花温柔地落在他温热的脸上,瞬间融化。一种更深沉、更宏阔的责任感,如同这无声飘落的雪,覆盖了他的心田。守护这万家灯火,不仅要看得见惊涛骇浪,更要看得清这灯下细微的尘埃与裂痕。这顿热气腾腾的“防汛老友记”,不仅暖了他的胃,更在他心中点燃了一盏不灭的灯,照亮了通往更深层次战略安全思考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