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与法理: 这是基石。必须持续、清晰地宣示历史性权利,运用国际海洋法规则据理力争,揭露某些域外势力搅浑水的图谋,占据道义与法理制高点。
海上民事力量: 这是前沿。海警船的常态化、专业化的存在与执法,是维护秩序、保护渔民、彰显管辖的最直接手段。必须加强其装备、训练和协同能力,使其成为海上维权的坚固盾牌。
经济与开发: 这是根本。只有提升自身对南海资源的勘探、开发与利用能力,才能真正将主权落到实处。想到这里,他脑海中浮现出“蛟龙号”在深蓝中潜行的英姿。深海探测技术的突破,正是叩开未来资源宝库的关键钥匙!那些沉睡在数千米海床之下的油气田、可燃冰矿藏,其战略价值无可估量。掌握它们,就是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也是支撑维权行动的坚实底气。
民心与舆论: 这是后盾。保护渔民安全与利益,就是凝聚最广泛的民心支持。同时,要善用舆论,讲好中国渔民世代耕海的故事,传递和平开发、合作共赢的意愿,揭露无理挑衅行为,争取国际理解。
思路清晰后,李玄策立即召开了一个小范围的紧急协调会,与会者是海警、渔业、外交、资源部门的负责人。他没有激昂的口号,只有冷静而务实的部署:
“诸位,伶仃洋外风起,考验的是我们的定力与智慧。我强调几点原则:”
“第一,底线思维,寸海不让。 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是核心利益,没有妥协余地。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红线,必须全力保障!”
“第二,多维联动,综合施策。 外交交涉要专业、有力;海警巡逻要严密、有效;渔民组织要引导、赋能;法理支撑要扎实、充分。各司其职,密切协同,形成合力。”
“第三,立足长远,夯实根基。 加速深海勘探开发技术攻关和力量建设(目光扫过资源部门负责人)。资源在手,腰杆才硬。同时,加强对渔民的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让他们成为守护祖宗海的生力军,而非单纯的保护对象。”
“第四,管控风险,防止升级。 行动务必专业、克制,避免落入对方预设的冲突陷阱。我们的目标是维护和平稳定与合法权益,而非制造紧张。”
会议结束,窗外已是华灯初上。李玄策没有开灯,独自伫立在幽暗的办公室中,只有墙上的南海海图依旧散发着幽蓝的光。他仿佛能看到,在遥远的南方海天相接处,海警船划破夜浪的航迹灯,如同坚定的守护之眼;也能看到,简陋的渔港码头,归航的渔民清点着来之不易的渔获,眼中交织着疲惫与对大海的敬畏。
秘书轻轻推门进来,将一份刚收到的特快专递放在桌上。李玄策拆开,里面是一个精致的有机玻璃盒,盒内嵌着一小块灰黑色的、表面布满奇特孔隙的岩石样本,旁边卡片上写着:“‘蛟龙’于南海某海盆采集,深度3780米。致守护者。——深海所敬赠。”
李玄策拿起那块冰冷的深海矿石,感受着它沉甸甸的分量和来自地心深处的气息。他将矿石轻轻放在南海海图那片深邃的蓝色之上,与那些标注着渔场范围的虚线重合在一起。
冰冷坚硬的矿石,世代相传的渔汛。
资源与民生,未来与当下,在这片蔚蓝的棋盘上,紧密相连。
风起伶仃洋,浪涌祖宗海。守护这片海,既要仰望星空的深邃(科技),也要脚踏波涛的坚韧(民事),更要心怀万家灯火的温情(民生)。而他李玄策,正是这盘宏大棋局上,一位执棋望海、心系四方的守护者。窗外的月光,悄然漫过窗棂,为他沉思的身影镀上了一层银色的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