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网游竞技 > 金兰厌胜劫 > 第534章 铁轨上的家书(2010年8月15日)

第534章 铁轨上的家书(2010年8月15日)(1 / 2)

八月的阳光,灼烤着大地,也炙烤着纵横交错的钢铁脉络。暑运返程高峰如期而至,如同汹涌的潮水,冲击着神州大地日益密集的高铁网络。燕京南站,巨大的穹顶下,人潮涌动,声浪喧嚣。电子显示屏上密集滚动着车次信息,其中许多标注着代表高速列车的“G”字头,它们承载着无数归家或远行的期盼,在广袤的国土上风驰电掣。

国安部大楼内,李玄策刚刚结束一个关于暑期重点区域安全保障的协调会。会议议题之一,便是这庞大客流下的交通枢纽安全与高速铁路的运营稳定。屏幕上播放着几大主要高铁枢纽的实时监控画面,黑压压的人流在精心组织的疏导下有序移动,但那种无处不在的、因庞大基数而带来的潜在压力感,依然透过屏幕传递出来。

“高铁,国之动脉,也是民生命脉。” 李玄策对交通部和铁路部门的与会代表强调,“速度快了,效率高了,但安全这根弦,一丝一毫都不能松。尤其是大客流叠加高温天气,设备疲劳、应急处置、反恐防爆、以及……极端天气预警下的行车安全预案,必须做到万无一失。任何微小的疏忽,在三百公里的时速下,都可能被无限放大。”

他尤其关注关键设备部件的可靠性。高速列车的安全运行,不仅依赖先进的控制系统,更仰仗着成千上万个基础零部件的绝对可靠。一颗螺丝、一个轴承的失效,都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而核心部件的国产化,更是摆脱掣肘、保障产业链安全的关键所在。

回到办公室,桌上多了一份来自北国的厚重邮件。牛皮纸信封上,是熟悉的、带着点笨拙却异常工整的字迹——王铁柱。李玄策嘴角泛起一丝笑意,这位老同学兼老战友,总是能用最朴实的方式带来最踏实的消息,或者……最艰难的挑战。

拆开信封,首先滑落出来的是一张硬座火车票根——从哈市到燕京。显然,为了确保这份资料万无一失,王铁柱选择了最原始也最稳妥的方式,亲自跑了一趟邮局。信封里,是一叠厚厚的、装订整齐的技术资料,封面上印着醒目的标题:《高速列车关键轴承国产化项目(型号:Gx-7b)全周期疲劳寿命测试报告(最终阶段)》。报告纸张上,似乎还残留着淡淡的机油和金属切削液混合的味道。

压在报告般朴素的文字:

“玄策老班长:

见字如面。

报告寄来了,你瞅瞅。这‘铁疙瘩’(指Gx-7b轴承)可算是让咱给啃下来了!从年初到现在,小半年了,真跟它死磕上了。材料配方改了十七八遍,热处理工艺试了不知道多少炉,淬火那火候,差一丝都不行,就跟炒菜放盐似的,讲究!那帮小年轻,熬得眼珠子通红,老师傅们手上烫的泡就没断过。最难熬的是上个月,连续三次百万次旋转疲劳测试都在临界点附近趴窝,大伙儿心都凉了半截,厂里也有风言风语,说咱好高骛远,不如直接进口省事。可咱心里憋着一股劲儿啊!咱是干啥的?就是干这个的!进口的是好,可脖子卡在别人手里,哪天人家一不高兴,断供了,涨价了,咱的高铁不就趴窝了?那损失,可不是几个轴承钱能算的!”

字迹到这里有些激动,力透纸背。

“后来,还是方院士那边给的关键建议(报告里附了她的分析建议摘要,帮了大忙!),我们调整了表面强化工艺,又死磕了淬火后的回火曲线,嘿!这次成了!连续五轮超标准测试,纹丝不动!数据都在报告里,漂亮着呢!厂里老师傅摸着那温乎乎的轴承套圈,眼泪都快下来了,说:‘成了!是咱自己的东西!’”

信纸的末尾,油渍点点,像不小心沾上的荣誉勋章。王铁柱的签名依旧憨厚有力:

“现在在做最后的装车匹配测试,心里还是有点打鼓,但咱有信心!老班长,咱这手艺,不玩虚的!等正式跑起来了,请你来哈市,咱哥俩整点小酒,好好唠唠!

铁柱 于车间办公室 (刚下试验台,手有点抖,字丑别嫌弃)”

李玄策的手指轻轻抚过信纸上那带着体温的字迹和点点油污,仿佛能看见哈市第一精密刀具厂那灯火通明的车间里,王铁柱和工友们围着试验台,汗水浸透工装,眼神却像淬火后的钢一样坚定闪亮。他想起大学时,王铁柱就是这般憨厚执拗,为了弄懂一个复杂的机械原理,能在图书馆泡到熄灯,被管理员赶出来还蹲在路灯下看笔记。这份对技术的死磕,对责任的担当,二十年如一日,从未改变。

他拿起报告,快速翻阅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数据图表和结论页上醒目的“通过”字样。这不是冰冷的工业文件,这是无数个日夜的汗水、智慧与不屈意志的结晶,是国家高端制造脊梁上正在生长的一块坚实骨骼。他拿起红笔,在报告首页空白处,郑重写下批示: